“中三角”城市群成长的可行性及发展战略研究


 

朱丽萌、陈雁云、习明明、黄颉/著,《“中三角”城市群成长的可行性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电子版下载地址http://www.chinavalue.net/Disc/Download.aspx?id=27084

前言

城市群正在成为人类历史上经济总量规模最大、人口密度最高和国际影响力最强的空间,成为国家或地区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国内外公认的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分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未来中国经济成长的第四增长极在哪里?目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学者提出,东北老工业基地应成为中国第四增长极;也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腹地——中部地区将会形成一个快速发展区域,并将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一个大城市群,从而构成中国经济的第四个增长极。然而,对于这个中部第四增长极除武汉外到底还要以哪些城市为支撑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定。现实的状况是,中部地区的大武汉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欲称霸中部地区,长株潭也毫不示弱,均希望发展成为中国的第四增长极。西部的重庆或成渝、西安,东北的沈阳或沈哈等都在努力争取。

按照区域经济理论,我国西部地区发展中心城市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将是其现实的选择;东北地区远离中国的几何中心,且在环渤海地区的辐射范围之内,难以承载中国第四增长极之重任;中部地区地处我国经济地理位置中心,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地区,具备点轴理论实施的良好条件,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群、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太原城市群等相继崛起。其中,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最引人注目,但目前的实力与中国前三大增长极差距太大,难以独自引领中国第四增长极的重任。放眼整个中国,中部地区配置新的增长极,使其成为中国第四增长极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而且,无论是从中国的几何中心,还是经济地理位置中心来看,“中三角”的构建都显得十分必要,这也符合我国学者提出的“牛肚子”理论和法国学者戈特曼提出的城市群构建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长江中游开发战略结出的硕果。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我们选择“中三角”作为研究对象,对“中三角”城市群成长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中三角”发展定位、战略目标、空间布局等进行深入探讨,以此抛砖引玉,争取更多的同仁对“中三角”研究的关注和探讨。

全书共由八章组成:第一章为“中三角”城市群崛起的必要性,主要从全球区域竞争格局、我国区域竞争的基本态势、中部地区在全国的地位与作用等视角探讨“中三角”城市群崛起的必要性;第二章为中部地区城市群概况,重点阐述中部六省现有城市群发展的基本情况,为“中三角”城市群构建奠定基础;第三章为构建“中三角”城市群的理论基础,主要从理论层面界定“中三角”城市群的空间范围,提出构建“中三角”城市群的初步构想;第四章为“中三角”城市群构建的现实基础,重点分析“中三角”城市群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对“中三角”城市群的现状进行全面诊断;第五章为“中三角”城市群发展的战略定位,主要为“中三角”城市群崛起提供可行的战略思路,并进一步对“中三角”区域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片区的发展定位进行深入探讨;第六章为“中三角”城市群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明确“中三角”城市群总体发展目标及“十二五”时期的具体发展目标,并进一步对“中三角”区域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片区的发展目标进行深入探讨;第七章为“中三角”城市群发展的空间布局,主要从主体功能区布局、产业空间布局、城镇空间布局、生态空间布局等四个方面研究“中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布局问题;第八章为“中三角”城市群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重点从政策层面,提出基础设施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知识创新体系一体化、黄金产业链构建、资源环境保护一体化等相关政策支持体系。

全书由朱丽萌设计与统稿。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由黄颉、习明明、朱丽萌执笔;第二章、第七章由陈雁云执笔;第三章、第六章由习明明执笔;第四章由黄颉执笔;第五章、第八章由朱丽萌执笔。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阅了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并得到了江西财经大学校领导、相关部门和理论界同仁的关心、帮助和支持。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经济发展研究院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资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地感谢!本书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