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有进无退


 

 

    利率市场化是各国金融业深化改革的重要步骤与普遍趋势。我国从1996年就已经开始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并于2003年明确了改革的路线图。经过十多年的摸索,我国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已基本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但是由于中央银行仍然掌控着存贷款利率的上下限,这使得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到了最后的关键时刻。换句话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行至到了必须要进行下去,而不是面临困难打退堂鼓的局势。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是怎样的 

    一直以来,由于我国的严格利率管制,限制了银行间的竞争,同时由于银行本身对利率缺乏敏感度,使得货币政策作用机制受到限制。而利率市场化则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货币市场,根据市场供求水平由市场主体共同决定利率。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1996年,以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为突破口,正式启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2)2004年之前,分几步放开了国内外币存贷款利率。

   (3)2003年之前,银行定价权浮动范围只限30%以内,2004年贷款上浮范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7倍。

   (4)2004年10月,贷款上浮取消封顶,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与此同时,允许银行的存款利率都可以下浮,下不设底,但不可较基准利率上浮。

   (5)随着各种票据、公司类债券的发展,特别是OTC市场和二级市场交易不断扩大使价格更为市场化,很多企业,特别是质量比较好的企业,可以选择发行票据和企业债来进行融资,其价格已经完全不受贷款基准利率的限制。

   (6)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浮动范围。2006年8月,浮动范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5倍;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为支持灾后重建,人民银行于当年10月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机构住房抵押贷款的自主定价权,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

   (7)2012年6月,进一步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

    可见,经过十多年的渐进式改革,我国部分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程度已经大大提高,但其改革的进程还远未结束,并且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利率市场化有什么影响

    利率管制的初衷是控制金融资产的分配,并通过这种控制加强银行体系的安全,促进经济长足增长。但其对于我国,还是在很多方面产生了一些影响,比如:

   (1)利率水平升高的风险。一般而言,利率市场化会导致利率水平的升高,对于资金短缺型的我国更是如此。但是,利率升高可能带来两方面的消极作用:一是企业和政府筹筹集资本的成本增加,从而降低企业投资积极性,也会导致政府投资规模的缩减,使经济增长放缓;二是利率过高会引起大量境外游资的流入,从而造成市场经济的不稳定。

   (2)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利率市场化就是要银行根据风险加成的原则,对贷款利率实行合理定价。然而目前由于银行觉得风险太大,利益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有相当一部分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解决的办法就是银行在发放贷款前应该多了解借款者的相关资信。

   (3)银行和企业风险。银行有了利率自主权,可能降低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利率,这样利差缩小,银行的利润相应减少;另一方面,利率风险却增大,经营不善的银行会出现亏损甚至倒闭。如美国在1986年实现利率市场化后,平均每年有约200家银行倒闭。

    同时,某些银行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一方面会通过各种“高息揽存”的手段吸纳存款,另一方面则通过以信贷证券化等方式推出理财产品,成为“影子银行”,规避监管。而相比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吸纳存款的方式方法会更多。此前,根据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的预算,如果利率市场化完全实现,工、农、中、建四大行整体的利息净收入可能会下降近一半,这也就是他们为什么会反对利率市场化的最根本原因。

 

    为何必须推进利率市场化

    虽然利率市场化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但在我国,当前阶段利率市场化既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求,也是金融机构和监管当局在利率管制弊端面前的必然选择,并且其已成为金融改革的共识和既定目标。因此,无论多艰难,这条路都必须要走下去的。

    一方面,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下利率管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利率市场化的加快推进具有内在驱动力。长期严格的利率管制致使中国商业银行形成了过于依靠规模增长和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经济紧缩时期国内信贷资源紧张而民间信贷市场需求旺盛;人民币国际化以及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加快也对利率市场化进程提出了客观要求。

    另一方面,中国现阶段也基本具备了继续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基础条件。近年来理财、信托产品的爆发显示了市场化的价格调整需求,而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债券市场的品类体系逐渐完善,表明市场化定价的金融资产领域不断扩大;金融机构初步建立了市场化的利率定价架构,银行存贷款定价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微观基础日益牢固;央行利率调节体系逐步完善,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同时,利率市场化本身带给市场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重要方面。利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能够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过程中起到基础性调节作用,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的不断优化,而且利率也是其他很多金融产品定价的参照基准。

    其次,利率市场化是要体现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的自主定价权。在金融业,除个别政策性金融机构外,目前我国金融机构都是按照企业来运行的,这就能反映金融企业对自身产品和服务的自主定价权。

    再者,利率市场化也能反映客户的选择权。通过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会提供各不相同的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客户可以对其提供的服务和价格进行评价,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银行及不同价格的金融产品。

 

    如何有效推进利率市场化

    当前,我国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已为期不远,但仍存在不少的争论和阻力。如何能有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呢?在此,我认为有两点措施:国退民进与渐进式改革。

    所谓国退,是指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资金应该从国有金融机构、商业性的金融机构退出。这样政府不再出资人,有利于减轻政府处置风险的直接压力;而在人员任免上,也能从党管干部的模式走向聘请职业经理人,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同时,国退还有强化金融机构的财务约束、促进金融机构间公平竞争、面临大危机时政府救助金融机构仍有较大空间等好处。

    而在政府资金退出商业性金融机构后,应该要多办、办好政策性银行,特别是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性银行。为了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也应该成立专门做海外资金、为国外合作服务的政策性银行。

    至于民进,就是指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开办民营股份制的金融机构,放宽市场准入,降低门槛。民营金融机构是自己在办自己的事,其积极性与热情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同时民营金融机构的财务约束要比国有的好,也能促使他们放开民间资本,而这自然会带来更多的好处。

    同时,成功的利率市场化必然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近日举行的“中国银行改革与科学发展”主题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也指出“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过程,速度适当最合适”。并且在这一进程中不仅需要有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健全完善的市场机制作为大背景,为政策执行者留出充足的回旋和调控余地;还需要在进行关键步骤时从自由市场利率和管制利率的连接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可以说,目前中国实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此时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意义在于是一个成本收益的权衡,也是选择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路径来推动的政策选择问题。

 

    由此可见,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都站在了不可退却的境地。尽管利率市场化会给银行带来竞争的压力,或许还可能会增加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但是不推行利率市场化和其它方面的金融改革,中国恐怕将无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的世界经济强国。同时,中国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只有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才能为其它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如汇率浮动和资本项目的开放,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也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完成完美的转型,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