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总能发现新现象、演绎新事物、研发新形态、昭示新原理。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研发过程的思维机制和社会后果所着迷。人们发现:无论是发明创造或是解决某类问题,所有的运思过程都是有规可循的;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在功能的社会显化上也是大致相似的。
“比如,你有了一个好的发明点子,而且从来没告诉任何人。但过上一段时间,就会在市场上看到类似的产品。因为别人也有这个点子。同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某个问题时,即使互不商量,不同的人还是能够想出同一个办法来”(网友李泽健语)。不仅这些点子彼此相似,连同它们的目标取向、路径设定和功能实现上,也都大致趋同。乃至社会竞争力此消彼长、一浪高过一浪。于是就提出个问题:
智慧个体素未谋面,所获得的知识、产生的想法和形成的发明缘何如此相似?
面对这一发问,不得不说是个有趣的话题,因为人们更愿意从心灵感应的角度去揣测,甚至以为这是两人脑电波频率相互纠缠的结果。但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个触摸到思维和存在关系底线的哲学话题。试想如果人的认识及行为不与人类大的生存环境发生联系与互动,这种‘心灵感应’还会发生吗?因此真正的智者会这样思考:在思维和存在关系之间一定存在将两者兼容起来的其他隐情;如果探明这个隐情,便可获知思维和存在关系无法剥离的另一证据。哲学亦将因此向前迈出更加坚实的一步。
按照形式逻辑的一般做法,面对问题时我们只能启动语言、概念和知识,通过理性逻辑去探究,不能透过生命感知、文化直观去思考。如此就可能把问题搞得过于抽象和复杂,甚至为了说明这种认知路径的不可替代性,不惜把灵魂和上帝折腾出来。其实现成答案就隐秘在与我们生命律动、相契的周遭世界中,只是我们习惯了形式化的认知路径与思维,竟然把促成认知理性走向生命理性的运行机制——隐式成真条件——给忽略掉!
然而从人的认知活动和思维实际发生的社会状况看,一种系统的具有专业背景与学科张力的理性认知倘能顺畅运行,必须在社会取向上教育培训、定向发展,形成必要的经验技能和知识储备;必须在基础设施上配备相应的教育系统、研究机构、信息网络和互动平台;在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上,则不断酝酿新环境、产生新知识、置身于新背景。怪异的是,当我们考察思维和存在关系时,这方面的因素和变化完全不在考量范围内!如此一来,个人的智慧与神性便被赫然凸显了。
所以,当我们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彼此素未谋面缘何相似)时,首先需要回答人和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知识是如何生成的?这样,就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一个关涉我们社会如何运转的运行机能上提了出来。
我们关于世界的看法和答案,1、素未谋面者,必定共处在相同的研究领域,相同的发展需求,相同的社会技术条件,以及彼此相近的知识构造与智识系统,他们大都是按照知识产权的要求,并根据市场化需求来同丰富多彩的世界发生关系的。
2、信息社会的搜索引擎、分类检索系统、学科分化机制,和同类行业和领域愈发紧密的互动与关联,肯定要在理性个体的知识储备、类别分化、研究方向、课题拟定、方法优化和对相应技术手段的社会运用上,产生某种定向引导的社会功能,甚至产生相应的媒体刊物、互联网络、筛选机制、互动平台。乃至由于它们的存在,和它们对媒体自身性质的社会定位,特别是由此锁定的受众群体/采取的文化策略/拟定的专业构想/以及更加细小版面和栏目的巧妙设定——所有这些,作为思想者彰显自身社会价值的文化窗口,必定对他们的研究方向、思想内容、基本方法、学术规则、评价标准等,构成更加细密约定、规范和影响。
3、当所有这些方面均以各自的方式,把它们的矛头瞄准人类的智识系统,拟进行相应的功能开发与人性化利用,它们就成为人的打开在社会的第二幅大脑(灰箱结构),成为人之为人的社会感官!只要你想把自己的思法、知识和原创发表出来,就必须按照这个感官所具有的机制、所设定的路径,所给出的领域,所规定的目标,所青睐的形态,所喜欢的风格,所畅销的途径去运行。如果,他所研究的方向和领域都找不到相应的社会窗口,那么他的思想(无论对社会和人类是否有用)几乎就死定了。
4、人的智识系统是人脑打开在社会的第二幅感官,它对人的智识系统及其有效地社会运作,给出了十分巨细的条件和要求。这些条件和要求对于每个理性个体而言,具有同类等一性,无从选择性,它们作为规范人类知性的运行机制与操作平台——显化出对理性个体及其文化取向的社会兼容性、功能整合性、价值比照性和结构引导性。
5、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素未谋面的智者、思想者和研究者,必然按照同类等一的社会运行机制,探索不同事物、面对相同问题。只要这个运行系统(人的社会感官),始终根据自己文化类群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去形塑自己,不断在它们彼此贯通的社会窗口中,对人的存在关系、发展关系和社会主体性关系进行系统谋划、功能(文化)整合,便能为更多具有思想抱负的智者,提供更适宜价值目标、运作模式与发展平台。
巧合的是,人们越是摆脱闭门造车的思想陋习,善于运用(人的)业已打开在社会的人类大脑/智识体系,人们观念世界的方式便愈能发生彼此同步社会改变。以至他们共处的相同领域、研发历史,成为素未谋面者共同拥有的存在关系;人类共同的理性需求、价值谋取及其未来走向,成为素未谋面者理性前瞻、文化预设的发展关系;乃至相同的社会技术条件,类似的主体欲求(在全球经济生活中谋取稳固的市场结构地位),成为素未谋面者把自身以类属、追求更大生命价值的社会主体性关系。
当这所有的关系在同一智识体系中成为人们看待事物、观念世界、有效运思的一种社会法则与形式化约定,它便在客观上成为驱动人们理性的一个内在来源!人的运思一旦有效运用了这个同类等一的社会来源,就仿佛开启了人之为人的社会感官,很容易在它的运行机制中将人和对象世界间业已生成的、类属于人的所有知性官能、知识智慧、文化思想整合一起。基于人类各项同性的探究方式,和整体协同的发展目标,它(驱动人们理性的一个内在来源)在客观上大致构成这样一些运思环节:调研全球市场、构筑生命直觉;分析发展动态,获取结构知识;萌发人类知性、形成属人理念;反观运思主体、寻找社会路径;确定最佳指向、寻求市场支持;设计知识产品、引导知性需求;寻求产品定位、构成机能反馈;整合系统要素、构建评估体系;利用互动平台、交流价值信息;纵观全局视野、形塑智识精髓。
如此,就明确了这样一个前提和背景:当下历史条件下,人类运思的有效性,不再凭借个人思维理性的纯粹性来传递,而是凭借理性个体间那个同类等一的(有效运思的)社会来源来驱动。只要理性个体在运思中始终置身在同类等一的社会驱动系统中(运行机制中),只要他们在共同的领域中关注相似或相近的同类项目和话题,只要他们的理性思维被同一类知性关系、知性需求、知性文化所导引,素未谋面的理性个体,便会在这类共同的关注方向上产生文化相似度极高的思想认知和话题。
人的思维有一个重要特点:它必须在人类交互一道的运思中满足某种形式化约定,才能在同类间面对日渐复杂的变化事物和世界,实现彼此间有效、简洁而清晰的理念传达。
通常人们研究逻辑,只追求思维(运思)中“形式化约定”的部分,注重各种形式化约定的无歧义、有效性和适用范畴,而忽略形式化约定本身引申在当下社会(适合人类社会感官)的确实意义:“在同类间对于日渐复杂的变化事物和世界——实现有效、简洁而清晰的理念传达”。
就是说,无论何种逻辑,无论它采取何种形式化约定,它本身的抽象和纯粹并不代表没有任何意义。只要它(这种思想形态)始终处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视域内,并据此构筑有效途径、沟通思维同类、传达思想理念,就已经构成这种纯粹性质的最大意义!
质言之,素未谋面的运思者,一旦浸润在这种相融互构的发展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他们的思维理性、观念视域便会有如神助:均会因为彼此社会感官的相近、趋同,而表现出知性上的内聚与耦合。 或许这就是独立的智慧个体,彼此素未谋面而结果如此相似的根本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