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频受骗,是社会一面镜子


  这个社会不缺骗子,有人说几千年都如此,不奇怪。但一则《保健陷阱多,步步坑老人》的报道,还是让人感到很悲哀。一个几千年来追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养”的泱泱大国,做不到社会养老就罢了,怎么还不断重复“老来被骗”的恶心闹剧呢?

  而且,从报道来看,老人被骗十分普遍。记者随机调查,20个人青年中,19个有家中老人被骗的经历,幸存一人。

  这和我的直觉相差不多。我所住的小区,人口众多,不少住宅楼的一层,辟为商铺,而那些相对僻静的商铺,很多就是打着各种招牌的保健店。这些店铺,有的门口一张桌子一张椅,桌上一个血压计,椅子上一个穿白大褂的年轻人。看他们游移不定的眼神,便知那白大褂不具备任何医学意义,骗人道具而已。这些人,见到中青年的眼光立即回避;见到老年人立即泛出温和的光芒。一口一个“阿姨”、“叔叔”,拉着老人坐在那里“免费检测”各项指标。再往店里面看,有的青年慷慨激昂宣讲健康,有的殷勤地帮老人洗脚(估计那是试用),有的亲昵地和老人窃窃私语,还有的给老人捶腰按腿……

  然后就是年轻的邻居们在一起议论时,互相传播谁家的老人又被“宰了”,而且被骗老人多有“我愿意”的情结,弄的很多后代无可奈何,只怨恨“这些年轻人,不去好好地找工作,却干这骗老人的勾当,真是恶心”,最后还要加上一句“怎么就没人管一管?”!

  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也跟着疑惑,很多在我看来根本不用管的事情,有关部门管得严管得勤,怎么这种骗老人的事情,就没人管呢?

  后来看上面的报道知道,其实有人管。首先是专家“管”。专家说,老人被骗消费,其实不仅消费那些骗人的仪器,也消费心理。老人孤独、骗子热络温馨嘛,所以“儿女当反思”。其次工商部门也在管。工商部门还总结了保健陷坑的四招:所谓“温柔陷阱”、“免费风景游陷阱”、“义诊陷阱”和“现身说法陷阱”。还提醒老人:要买保健品,一定要到正规的店啊!

  但这只能更让我疑惑。我们固然知道老人孤独,但我总觉得这还不是老人被骗的根本原因。我认为,老人被骗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社会保障不足,医护服务欠缺。如果每个老人能得到固定的正规体检,医护人员的态度能够和骗子不相上下,正规的保健品店的质量和信誉能得到保障,还有多少人愿意去我们林立于我们小区的那些保健店,接受服务呢?——春运时候,你能在窗口买到票,还找黄牛党吗?

  至于工商部门,则更是觉得有意思。对于骗术总结得那么细致,最后的结论却“大家要小心啊”,好像提醒大家注意,自己的任务便完成了。说实话,记者都能调查出“三千块钱的‘黑绿玉’理疗器”、“四万块钱的‘医疗床’”、注册信息虚假等各种问题,工商部门难道就不能吗?如果能发现,为什么不惩罚,而只是叫一声“大家小心”了事?——如果警察,看到歹徒作恶,大叫一声“大家小心,有歹徒!”,然后自己喝茶聊天,那是不是渎职?

  所以,这么多老人“甘心”被骗,不仅是子女做得不够,是骗子狡猾,而且因为社会保障不足、正规渠道太少、服务太差,更有一些部门的貌似管理却没有好好管——说到底,这个问题,就是社会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