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改革应朝现代经济体系迈进


  从2004年开始,中国的投资占GDP的比重超过了40%,近年来更是维持在45%以上,比同期全球的投资水平高出至少20个百分点,几乎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增量资本的产出率更是和亚洲金融危机时泰国、韩国等国的水平一样。

  回顾3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就经济总规模而言,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人均GDP超过了5000美金,中国在很多工业领域的产值排名全球第一,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这放在人类经济发展的任何一个维度,都是一个极其了不起的成就。就经济增长速度而言,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连续超过20年经济增速达到8%以上的国家,不到20个,而连续34年经济平均增速达到9.8%以上的国家,只有中国。

  但毫不讳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东亚模式固有的弊端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完全凸显,再加之我国固有的体制弊端,从而使得各种矛盾突出,经济发展不稳定、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的问题,已经严峻地摆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面前:

  一是过度地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就投资而言,从2004年开始,中国的投资占GDP的比重超过了40%,近年来更是维持在45%以上,比同期全球的投资水平高出至少20个百分点,几乎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增量资本的产出率更是和亚洲金融危机时泰国、韩国等国的水平一样;

  二是消费过低。从2003年开始,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开始大幅减少,2008年和2009年都只有35%,2010年为33.8%,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1%)以及越南(66%)、印尼(63%)和泰国(51%)的份额,也远低于中国的历史水平;

  三是技术创新不足。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很多产业尽管规模已经成为全球第一,但就产业的利润而言,却只是在产业链的底端赚取可怜的利润。2012年,中国进入《财富》500强的企业达到了79家,然而大陆的73家企业,无一具有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

  第四,中国服务业落后。2002年中国服务业的比重为41.5%,到2012年9月,10年的时间,服务业的比重只是提高到43.8%,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属于最低之列,而印度服务业的比重已经占到了60%左右。

  再加上中国城镇化的步伐缓慢,使得中国经济在做大规模的同时,本质上仍然属于传统经济。农业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仍然占太大的比重,制造业要么以重工业为主,要么以出口创汇为目的的廉价消费品为主,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而言,基本没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如果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仍然停留在尚未完全完成工业化的阶段。由于缺乏现代要素,整个经济体的含金量不高,从而导致经济的“净利润”低,如果不寻找新的驱动战略,不寻找经济发展的新的路径,经济发展很可能陡然减速,这对于正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考验的中国,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只有主动寻求新的战略和路径,中国才能顺利实现跨越,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事实上,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对于中国而言,就是尽快告别前工业化时代,进入真正的以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现代经济发展阶段。而所谓现代经济体系,从全球的指标来看,不在乎如下几个命题:第一,现代市场经济首先应该厘清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应该实现各个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的机会,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跨越;第二,现代市场经济意味着真正完成城镇化,城镇人口的比例应该占到全部人口的65%左右;第三,现代市场经济不仅仅意味着有先进的制造业,也意味着有与现代工业同步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服务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应该在60%以上;第四,现代市场经济更意味着,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不是依靠高的投入,而是应该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应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十八大报告对建立真正的现代经济体系也做了明确的回应。比如,在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上,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在未来的增长驱动力上,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求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这种将创新驱动提升至经济发展的全局和核心位置,是前所未有的,清晰的表明了政府和过去的投资驱动告别的勇气和决心;在现代产业体系上,提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等,都是建立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改革一直在“摸石头”,建立真正的现代经济,则无疑是30多年来摸到的最重要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