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有不可推缷的责任


柴福洪
 
2012年12月16日,由凤凰网与凤凰卫视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凤凰财经峰会”在北京召开。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作了题为《十八大后的十年》的主旨演讲,他说:“1840年鸦片战争时,中国GDP远高于英国,关键是经济结构。英国的GDP当中钢铁产量不断增加,机器制造不断增加,英国向西欧国家输出蒸汽机,输出各种技术装备,英国的棉纺织品是机器制造的棉纺织品,英国的交通工具是轮船、是火车,而中国呢?中国不一样,中国GDP总量都是农产品,手工业品,中国的手工业品很多,棉布是手工机械纺织的。”
 
又说:“廉价劳动力时代就是技工时代的开始,技工时代就是我们下一步走的,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加大职业技术教育,这样,我们才形成一个技工时代,技工时代对于我们来说,远远比企业将要转移后发展的东南亚国家要强。第二,我们的技工要接受培训,这样我们的技工很快会成长起来。工资比别人要低,这是我们下一步发展的优势,东南亚国家进入技工时代,我们要向高级技工时代过渡,他进入高级技工过渡我们向专业人才过渡,向人口要人才红利,我们要创造。”没有职业技术教育的深入发展,农民的劳动技能教育很难普及,新人口资源,新人口红利就靠新生的职业技术教育“一个不少地”培养生产一线的劳动力。
 
未来10年,甚至20年内,中国的经济发展的重点,不是GDP的总量增长,而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人口红利的来源,就在于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的培训与教育,把劳动者培养成技术工人,从现在起,要由低、中级技术劳动者向高级技术劳动者过渡,并具有培养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能力。现在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如果没有看到这一发展趋势,就会落后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因此,作者最近在《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上发表了《高职院校10年内的发展目标:有培养专业硕士能力》一文,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由专科层次教育向本科,甚至专业硕士教育能力升级。
 
但作者主张的不是由学校申请,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评审,行政文件一发,一所学校就整体升入本科教育的那种“大跃进”式的升本。而是,有计划地让部分优质高职院校在继续提高三年制专科高职教育质量的同时,鼓励部分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职称教师,开始着手研究本专业的本科高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可行性。
 
研究过程要到企业去,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寻找、发现“从中职到博士研究生的工作岗位”,并对各类岗位人才需求量计算出比例,按实际工作岗位职责确定人才培养层次,并由低到高分解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忠诚、研究能力六大要素,并按中职、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五个层次制定出理论和具体的两套培养方案,理论方案要在充分调查,多方参与,尤其是工作岗位操作工、企业专家、行业专家参与论证基础上形成,具体方案要落实到课程大纲。
 
实施过程不急于求成,五个层次的理论和具体的10套培养方案出来后,经专家论证,成熟一个批准一个,由过去的"学校升格"改为"专业升本",且要先试点。一个专业按全国东、中、西分三所学校试点,一个专业一个试点一年招生限40人,按两个小班上课,从高职本科开始试点,五年后,第一届高职本科毕业生工作一年后,从毕业生和学校两个角度验收合格,如果用人单位有更高层次人才需要,可再到企业硕士人才需求岗位调查、探讨高职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依此类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以实际工作岗位需要出发,按学校的教学能力次层次对应培养高端职业人才。
 
高职院校的培养人才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培育出来的,不是行政文件批准出来的。高职教育升本、搞专业研究生教育,不是追求教育高层次,而是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10年后,50%-70%的适龄人口可能都要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其中80%以上应该是职业技术教育类。如果高职教育工作者没有这样明确的目标,必将制约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反过来说,党和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如果在职业教育上的支持力度不够,也是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内涵认识不到位。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再也不是扫除“文盲”的低层次教育观念了,而要上升为扫除“职盲”的高层教育理念了。普通劳动者接受教育的程度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核心要素,是质量、效率与科技含量的中心环节。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人口红利也不仅仅是量上的红利,还有质上的红利。其原理是:人要经过三次生产过程,第一次生产是父母生产了肉体上的人,第二次生产是教育机构,教育生产了人的劳动能力,第三次生产是医疗卫生机构,它生产了人的健康、延长人的寿命。教育生产,提高人的劳动质量和科技含量,医疗卫生提高人的劳动效率和延长人的劳动时间。中国具有巨大的劳动人口基数,如挖掘人口劳动质量和科技含量,以及提高劳动效率和延长劳动时间,其红利潜力是短时间内挖不完的。因此,国家财政加大教育与卫生投入比例,实际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措施,而且是治本之举。
 
 
                                       2012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