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部农村社会稳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纠纷问题依然存在。随着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个别地方政府因违法征地、违法拆迁等侵犯农民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由此造成农民上访。
2.民事纠纷引发的矛盾比较突出。一是农村中的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有所上升。因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而造成的离婚、赡养老人等问题引起的纠纷比较常见。二是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经济纠纷不断产生。民事纠纷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如果不予以高度重视,不妥善进行处置,很有可能转化为刑事案件。
3.农村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精神文化生活却相对贫乏,文化体育设施和活动场所几乎没有。据调查,西部农村因赌博引发的纠纷以及抢劫、盗窃等案件屡见不鲜。吸毒贩毒的案件和人员也在增加。
4.社会转型期产生了一些不和谐不稳定问题。一是一些农村地区强势集团、家族势力把持村级政权,插手地方经济社会事务,力量相对薄弱的村干部有时还得按照他们的意图办事,特别是在调解处理矛盾纠纷、调整利益分配的时候。二是因基层民主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引起的村干部与农民之间的矛盾较多。有的村干部拉帮结派、投机钻营,引起群众的不满,从而引发上访事件。三是农民工的权益经常受到损害,特别是用工单位拖欠或随意克扣工资,以致发生集体上访。
二、影响西部农村社会稳定的原因分析
1.观念及利益的进一步分化。随着外来文化和一些非主流文化的渗透,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不一样的价值观念涌现并相互碰撞,使人们在对待集体与个人、公与私、义与利等问题上越来越偏。重于后者,部分农民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不断增加。这种观念成为转型期农民行为越轨和违法犯罪问题产生的一个思想根源。同时,西部农村社会分化产生了许多利益群体和阶层。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的不断深人,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意识进一步增强,对利益的追求已经成为西部农民社会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利益分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对利益格局进行重新调整的过程,必然会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产生新的矛盾,影响西部农村社会稳定。
2.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于交通信息闭塞、生存环境相对恶劣的西部来说,尽管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农民收入依然不高,贫富差距拉大,使农民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经济问题变得越来越关注和重视,为了既得利益而引发的矛盾不断。贫困人口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社会稳定。由于西部经济落后制约着其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教育、卫生、医疗等公益事业发展滞后,从而影响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
3.农村基层干部维护稳定的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一些农村基层干部仍然习惯于用行政性和指令性的手段来发号施令,而不是以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来管理农村的各项事务和处理农村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特二是农村基层干部工作能力不强。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怕困难,怕艰苦,怕得罪人,面对工作上的困难,或者是贪图安逸享受,私心重,在处理一些事情时做不到公平公正,部分基层干部工作作风不扎实,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权谋私,甚至贪污腐败。三是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条件不好。在西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集体经济比较薄弱。许多村基本上无集体经济项目,集体收入很少,成为“空壳村”。另外,很多村干部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干部队伍不稳定,农村社会就难以稳定。
4.乡村社会组织化程度不高。一是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发端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30多年,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然而,政治体制改革却没有同步进行,农村基层组织权力分配与使用还没有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缺乏平衡、协调和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组织体系的领导核心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发挥。二是农民自治组织发展速度缓慢。大部分农村合作组织都处于管理不健全、经营不规范的状态,加之信用和融资体系不健全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缺失,使农村社会中能够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各种组织发展缓慢。
三、维护西部农村社会稳定的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体制机制。首先,重点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乡镇一级:保障经费投人,以保证其正常运转和维护稳定工作需要;加快乡镇职能转变,把工作重点转向搞好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服务、责任、法治政府建设步伐,提高对农村稳定的控制力。村一级: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完善农村治安防范网络。村民小组(自然村):抓村民小组长队伍建设;加强对贫困后进村村民小组的转化力度。其次,创新农村治安防控机制。要特别注重健全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排查、。
2.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培养选拔的体制机制。首先,建立健全选拔任用机制。把党政机关新录用公务员放到乡镇或行政村锻炼,选派上级机关优秀年轻干部、乡镇驻村干部担任村支书或副支书,注重从科技示范户、劳动模范、女能人中选拔村干部。加大农村基层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其次,建立健全培训机制。组织协调东部地区从干部挂职、培训等方面对西部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帮扶。加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群众工作方法、法律知识、调查处理利益矛盾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教育,提高驾驭稳定工作的能力。最后,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解决乡镇干部中政治素质高、工龄长、工作成绩突出同志的级别;特别优秀的村干部,可以选拔进入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或通过公开选拔方式担任乡镇领导,对有突出贡献的村干部给予重奖;健全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树立基层干部在维护稳定中的典型,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
3.建立健全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体制机制。首先,建立健全一套扶持其快速健康发展的运行机制。要把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放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新载体的重要位置来发展,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对技术引进、人员培训等,由财政给予适当补贴;在尊重自主权的基础上,引导其自觉接受党组织的领导监督。其次,典型引路,总结经验,加强联系。要善于发现典型,选准典型,树立典型,深人研究,并用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整个面上的工作;总结推广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中的新鲜经验,并加强同有关部门和农户的联系,多听取意见建议,及时总结提高。
4.乡村社会组织化程度不高。一是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发端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30多年,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然而,政治体制改革却没有同步进行,农村基层组织权力分配与使用还没有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缺乏平衡、协调和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组织体系的领导核心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发挥。二是农民自治组织发展速度缓慢。大部分农村合作组织都处于管理不健全、经营不规范的状态,加之信用和融资体系不健全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缺失,使农村社会中能够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各种组织发展缓慢。三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村管理体制存在制度缺失,多元化的农民利益难以得到有效维护,农村社会公共服务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于群之间、农民之间的一些小矛盾极可能转化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大问题。由于环境污染、征地补偿、拆迁安置、交通事故等引发的农民堵车堵路、集体上访,以及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和宗族矛盾发生的最根本原因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
西部经济发展中的那些问题与机会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