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情玉如梦(灵玉的精神分析之六)


转 :玉的情感叙事学——情玉如梦

 

 跟传说中的神器完全不同,玉器的神性是被人的德行所深刻限定的:它不仅可以庇佑好人,也能致坏人于死地。玉器的这种道德审判能力,超出了世界上的所有物体。
                                      ——朱大可

 

 

    玉的品质和功能都在大步衰退。从最初的工具性石器,它迅速擢升为祭祀用的神器,转而成为国家仪典的礼器,继而成为儒生的德器和美器,最终却沦为市场上用来交易、欺诈、收藏和增值的贾器。这个长达一万年的蜕变过程,就是玉为我们留下的命运线索。越过那些被儒家堆积起来的溢美字词,它走向了自己所鄙夷的尾声。

    只有一种存在能够改善玉的处境,那就是情玉。玉被儒生所征用,成为君子的道德表征,却依然流露着男欢女爱的芬芳气息。据《列异传》记载,当年江严在富春县清泉山上,远远望见一位美女,穿着紫色衣服唱歌。江严向她走近,距离还有几十步之遥,她就隐然不见了,只留下她所依凭的那块大石。如此经历了几次,江严就得到一块紫色的玉,长宽约一尺见方。这是关于玉的变形记的稀有回忆,它揭露了玉跟女人之间的暧昧关系。

    玉被用来充当世俗女人的名字,最早出现在东周时期。尽管庞大的帝国行将衰亡,但玉依然保持了自身的高贵,由各王国的贵族和公主们所专有。吴王夫差有个女儿叫紫玉,而比他更早在世的秦穆公女儿,则有个更为著名的名字——“弄玉,它是人与自我的关系的古怪隐喻。被,就是玉的命运,因为它注定要成为人股掌间的玩物。一个女人被称作弄玉,就意味着她既是玉自身,也是弄玉者(他者)。这种古怪的双重身份,暗含着自我关涉的镜像逻辑。

    “弄玉无疑是一种隐喻,企图向我们暗示同志关系的存在,也即同一种事物(性别)的彼此映射和缠绕。在屈原的时代,楚国诗人宋玉是一位声名卓著的同志。而在更早的周灵王(前571—545)时代,男同志苌弘就已经现身,以皇帝侍臣的身份,周旋于宫廷情欲的前线。周灵王起居在豪华的行宫昆昭台里,不理朝政,一心一意地爱着他的男伴。他们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俨然亲密无间的情侣。朝臣们很生气,指责苌弘的媚术动摇了王朝的根基,最终设法把他杀害了。苌弘的血化成了石头,后来连尸体也消失不见,据说化成了碧玉。这是同志先烈的英魂化为美玉的首次记载,它读起来像一则诡异的童话,却揭发了玉作为男人之间证情之物的秘密。而情玉从此染上男同性恋的语义,变得更加诡异莫测。

    玉到了汉代才泛化为异性情爱的广阔象征。《太平广记》称,汉武帝是玩玉的旷世高手,他收藏的名玉奇器,令人眼花缭乱。他如此宠爱夫人,以致每次跟她做完爱后,都会用自己的玉簪亲自给她束发,一派柔肠似水的样子。后宫的嫔妃们竞相效仿,梳理头发都用玉饰,指望以此换取皇帝的芳心。民间女子随后也加入了追慕的行列,以为这就是高贵身份的标志。玉的市场价格,从此被大幅度哄抬起来。武帝打开了美玉通往世俗情欲的康庄大道。

    这则宫廷言情故事,剧烈地扩张了玉的语义,成为玉的语义谱系的重大转折。至此,玉成为所有美丽女人的象征。玉人、玉女、玉颜、玉唇、玉腮、玉颈、玉肩、玉腰、玉手、玉指、玉腿、玉足……这些无限派生的语词,不仅是自我增殖的修辞游戏,也是对于身体和情欲的最热烈的赞美。

  玉的所指边界的扩张,从男体开始,转向女体,随后又返回到男体,成为玉树临风的美男的象征。在经历了多次语义转移和长征之后,玉最终完成了对人类的全面指代。在曹雪芹的《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被设计成对偶的情玉,他们分别代表了白玉和黑玉(青黑)、男玉和女玉、阳玉和阴玉,如此等等。这是一次关于情玉的历史性小结,它要确立玉的人间地位。但玉同时也保持着他者的立场,继续扮演爱情信物的非凡角色。玉是一种坚硬恒久的见证,逾越生与死的界限,支撑着那些无望的信念。

  关于情玉的叙事是难以穷尽的。玉进入市场层面之后,就感染了铜钱的混浊气息,变得日益鄙俗起来,它的神圣性和灵性都遭到了消费主义的解构。只有人的情感还在继续发出炽热的呼喊,成为托起玉的精神性的唯一支点。这是现代玉的黯淡希望。它在尘世的利禄中打滚与哭泣,企望着下一轮文化复兴的到来。等待就是玉的抵抗策略。除了那些瑰丽的宝石,玉是世上唯一能跟时间达成和解的器物。(作者:朱大可,原载《南方周末》20061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