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和建设甘肃草原绿色生态屏障
唐海滨 李树基
提要: 甘肃省作为国家生态屏障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性就在于具有生态廊道功能。甘肃的主要自然生态问题均集中在草原地区,如草原退化与荒漠化、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在这里,保护好草原,建设好这一生态廊道,不仅对甘肃自身,而且对西北乃至全国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甘肃;草原;生态屏障
“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在全国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这句写在2010 年5 月2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开篇的话,将甘肃的生态问题上升到国家层次。保护和建设甘肃草原绿色生态屏障,把甘肃建设成生态大省,不仅将构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
一、甘肃生态廊道功能的不可替代性
甘肃省作为国家生态屏障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性就在于具有生态廊道功能。甘肃地处我国西部青藏、黄土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也是我国唯一三大自然区的交汇地。这种自然地理条件,使得甘肃由南至北具有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等多种气候类型,即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暖温带湿润区和干旱气候区、温带半湿润区和半干旱气候区、干旱气候区、高寒气候区。
由于甘肃地跨我国东部季风湿润区、西部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的交汇地带,境内自然条件复杂,植被类型繁多,全省植被区划有六大系统,即北亚热带森林植被区域、温带森林植被区域、温带草原植被区域、温带荒漠植被区域、祁连山地植被区域和甘南草原、山地植被区域。省内各种自然生态环境,决定了甘肃省在生态学意义上的重要和特殊的地位,构成了我国西北各省区之间,以及西北与华北、西南地区之间联结的生态廊道。
甘肃天然草原2. 67 亿亩,虽然只占全国天然草原面积的4. 6%,但草原分布区是长江、黄河和许多内陆河的发源地,更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防风固沙的重要生态屏障。在维系黄河、长江和许多内陆河水源涵养、补给,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调节功能。
作为甘肃省重要生态屏障的草原,地处我国东部湿润森林草原向西部干旱荒漠草原与高寒荒漠草甸草原的过渡带,亦为华北、华中、西北与青藏的交错毗邻区,以及东部农业区与西部游牧畜牧区的过渡带,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其生态功能:
( 一) 甘南高原有大面积的湿地、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草地资源规模大,600 亩以上的连片草原面积占全州草原面积的80%以上[1]; 可利用草原面积占草原总面积的94. 20%; 牧草种类多,生长良好,覆盖度达85%以上,放牧性强。水域广阔,境内有黄河、洮河、大夏河、白龙江等120 多条干支流纵横分布,面积达470 万平方公里。黄河在甘南境内流经433 公里,玛曲县境内草场、大小湖泊和沼泽湿地等生态系统的总补水量达到108. 1 亿立方米,分别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的58. 7%、黄河年径流量的18. 6%。正是由于水源的补给,使得甘南高原有“黄河蓄水池”和“中华水塔”之美誉。
( 二) 祁连山地的森林和草原是河西走廊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祁连山北麓是指祁连山脉北坡南山和冷龙岭,它是黄河和内陆水系的分水岭,是祁连山脉的主体。东西长800 公里,南北宽200 ~ 400 公里,总面积2. 72 万平方公里,境内的2444 处冰川、58 万公顷天然林、445. 6 万公顷天然草地和70. 2 万公顷湿地构成了祁连山北麓水源涵养的主体和根基,涵养并孕育了我国西部黑河、石羊河、疏勒河、哈尔腾河四大水系57 条大小河流,年均出山径流量72. 6 亿立方米,使这里成为西部旱区得天独厚的绿洲群,成功阻挡了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汇合的势头。
( 三) 北部沙漠沿线一带的荒漠和半荒漠草原,处于中国西北部温带干旱荒漠的东南部边缘,是保护河西走廊乃至全省脆弱生态环境的天然屏障。它发挥着保护绿洲、维护生态平衡、阻止沙漠扩展、控制土地荒漠化、减少沙尘暴危害、抑制水土流失等重要作用。
( 四) 甘肃草地不仅保护了自身,而且对我国东部精华地区起到了生态屏障作用。一是减少了由上游流向东部中下游地区的泥沙,因而减少了东部河流与湖泊的淤塞。二是减少了由西北吹向东南大地的沙尘源,因而保护了我国东部人口密集地区的环境。甘肃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源地,又处于沙尘暴西线通过的必经路径,所以它是抵制我国沙尘暴的一个屏障,其生态建设对下游城市的影响非常大。三是甘肃作为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区,西北沙漠化的遏止、黄河和长江上游地区水源涵养林的保护、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等,大部分的工程项目都需要在这个地域内实施。保护和建设甘肃草原可以减少因水土流失而
造成的东部洪、涝、渍、盐等灾害。四是由于甘肃生态与经济的改善,促进了东西部地区间的经济交流,有利于东部的发展。
( 五) 草原是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据测定[2],在相同条件下,草地土壤含水量较裸地高出90%以上; 种草的坡地与未种草的坡地相比,地表径流量可减少47%,冲刷量减少77%。草原对防风固沙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当植被盖度为30% ~ 50%时,近地面风速可降低50%,地面输沙量仅相当于流沙地段的1%。草原植物把大量的碳储存在牧草组织和土壤中,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据估算,草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大约有92%储存在土壤中,生物量中不到10%[3]。可见,甘肃的草原对我国的生态屏障作用是巨大的,这种作用是森林等其他覆盖物所难以替代的。
甘肃在全国生态格局中的特殊重要性和其生态功能的不可代替性,对确保国家环境安全至关重要。保护好、建设好这一生态廊道,不仅对甘肃自身,而且对西北乃至全国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草原保护和建设工作不断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加大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力度,实施了牧区开发示范工程、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牧草种子基地建设、退牧还草工程、草原监理和防火体系建设等一批草原基本建设项目等多项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不断取得积极进展。
( 一) 草原保护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草原政策法规日臻完善。198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颁布后,省内一些重点草原区的地方性配套法规逐步制定和完善,先后颁布了《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原管理办法》《天祝藏族自治县草原管理条例》《山丹县草原管理暂行办法》等20 多部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2003 年新修订的《草原法》颁布后,甘肃省颁布了《甘肃省草原条例》,率先制定了草原植被恢复费收费标准,出台了《甘肃省草原植被恢复费使用管理办法》,依据《草原法》理顺了草原资源征占用审批管理程序。甘肃依法开展草原保护建设与利用的步伐较快,为全国其他省区提供了示范,为国家制定草原保护相关法规提供了依据。
草原监理水平明显提高。目前全省已成立省、市、县三级草原监理站( 所) 62 个,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草原监理网络。2005 年4 月,省级草原监理站实现了机构独立。2008 年全省查处各类草原违法案件1524 起,涉案草原面积近在2 万公顷。有力地打击了各种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
草原灾害防控能力不断增强。多年来,贯彻落实《草原防火条例》,健全草原防火体系。近年来没有发生重大草原火灾。在鼠虫害防治工作中,加强预测预报,提升应急防控能力,全省完成草原鼠虫害防治1024 万亩,其中: 防治草原虫害388. 5 万亩,鼠害636万亩,建成草原无鼠害示范县4 个[4]。草原雪灾防御工作通过做好饲草料收储和调剂工作,确保了防灾保畜有备无患。
( 二) 草原保护与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积极推进草原经营体制改革,不断规范草原牧区的草场承包经营工作,落实草原经营使用权,为保护建设草原打下了良好基础。截至2009 年底,全省草原承包面积达1. 83 亿亩,占全省草原面积2. 68 亿亩的68. 3%。认真开展基本草原保护工作,在肃南、碌曲、山丹、永昌四县完成基本草原划定3446 万亩[5]。
草原建设投资稳步增加,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2000 年至2009 年,累计投资23 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6. 8 亿元、地方投资6. 2 亿元。实施了1 个省级草原防火指挥中心建设项目,3个市( 州) 实施了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20 个县( 场)实施了牧区开发示范工程,22 个县实施了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13 个县实施了草原防火站、防火点建设项目,27 个县( 市、区、场) 实施了无鼠害示范区建设项目,17 个县( 市) 实施了退牧还草工程项目。草原牧区薄弱的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大改善[6]。
人工种草方兴未艾。人工种草每年稳定在500 万亩左右。截至2009 年底,全省人工种草留床面积1782 万亩,其中紫花苜蓿留床面积878 万亩,占全国紫花苜蓿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近年来,优良高产牧草品种比例不断增加,种植面积向优势区域集中,种草与养畜结合日益紧密,规模种草基地面积达到158 万亩,牧草种子基地面积达到23. 5 万亩。
草产业开发初显成效。截至2009 年底,全省有草产品加工企业55 家,草产品加工能力达到153 万吨。在定西、庆阳等地已经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牧草优势产业区和产业带; 甘南州积极推进农牧互补,实行退粮还草,扶持龙头企业,建立种草基地和牛羊育肥基地,草产业有了新的进展。
甘肃省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工程效果良好。2000 年以来,甘肃省已有3 批22 个县( 市) 组织实施了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工程项目,在项目区通过完善划区轮牧、禁牧和休牧制度,推进了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河西荒漠草原区划出轮牧区,配套建设基本草场、人工饲草料基地和牲畜暖棚,开展牲畜舍饲和半舍饲,局部减轻了天然草原放牧压力。黄土高原区采取了“羊下山、草进川”、“退耕种苜蓿,暖棚养牛羊”等措施。通过种草养畜,农牧民经济收入得到有效增加。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草地植被得到恢复,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有了明显进步。
在全省划定草原生态经济功能区,实施分类经营与可持续管理。对草原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和科学,对生态保护型、生产经营型和多功能型等3 类不同功能用途的草原,分别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来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在有特殊功能或生态极度脆弱的地区建立了全省第一个草原类自然保护区( 安西极旱荒漠自然保护区) ,加以保护和生态恢复。
( 三) 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甘肃生态区位十分重要,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独具特色,极具保护价值。全省境内分布有脊椎动物82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05 种,省重点保护动物18 种。境内还分布有温带草原、暖温带阔叶林、青藏干旱植物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植被类型,植被类型和种类繁多,野生植物4000 余种,其中国家保护植物有46 种。1963 年,自甘肃省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特别是在2000 年启动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后,抢救性地划建了一批自然保护区,使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全省已建立自然保护区49 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 处、省级保护区36 处、县级保护区1 处。全省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961 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22. 4%。通过自然保护区建设,使全省90%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和80%的湿地生态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得到稳定和恢复,人与自然、环境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趋于良性和协调[7]。
( 四) 多措并举实施水资源保护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近几年,在河西内陆河流域大力推行节水措施,加强用水管理,狠抓用水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生态用水。积极扶持农户发展节水高效设施农业,大力推广温室滴灌、膜下滴灌、垄膜沟灌和垄作沟灌等节水技术,努力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石羊河、黑河、党河流域通过在风沙区营造防风固沙林,绿洲区营造农田防护林,祁连山区实施冰川保护、扩大森林面积和封育保护天然林等措施,初步建成了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止了风沙侵蚀。在搞好河西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同时,中东部和南部地区实施了多项水土保持
生态建设工程,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 万km2,兴修梯田2971 万亩,有效减轻了水土流失对土地的侵蚀。以梯田为依托,形成了多种特色产业模式[8]。
三、草原生态环境现状不容乐观
甘肃地理位置特殊,自然条件严酷,境内低温寒冷,干旱少雨,草原生态极易破坏,恢复难度大。虽然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局部治理区草原生态退化趋势减缓,但全省草原整体建设速度明显赶不上退化速度,草原生态“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依然没有得到遏制。在此我们以甘南、祁连山草原生态环境为例:
( 一) 甘南草地生态环境现状[9]
在全球气温升高、降雨减少等自然因素和人口增加、草地超载过牧等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全州草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草原退化严重。据统计,全州近90%的天然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天然草地的退化,使得草地生产能力下降。甘南州亚高山草甸草地如以正常草地产草量为参照,重度退化草地产草量下降75%以上,中度退化草地下降42%,轻度退化草地下降24%。由于天然草地退化、沙化和干旱化趋势加剧,甘南州大部分沼泽干涸,湿地面积锐减。全州湿地面积20 世纪80年代初为640. 5 万亩,现在仅剩约207 万亩。
生物多样性破坏。草原退化使大量的动植物消失。在植物群落结构中,下繁草增加,上繁草减少。甘南亚高山草甸在未退化时,植被盖度为85% ~ 100%,多样性为29. 1 种/平方米,中度退化后植被盖度为45% ~ 65%,多样性为22 种/平方米,重度退化后,草地盖度小于45%,多样性仅为8. 7 种/平方米。天然草地的退化和植被的减少,导致了生物种群简单化,生态系统脆弱化。
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根据水文资料,80 年代以来,白龙江流量减少20. 6%,洮河流量减少14. 7%,大夏河流量减少31. 6%。黄河干流在甘南州玛曲县境内流程433 公里,流域面积9590 平方公里,黄河在境内增加水量45%。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甘南州境内补给黄河的水量减少15%左右。
水土流失加剧。80 年代初,全州水土流失面积80 万公顷,目前水土流失面积115. 6 万公顷,增长45%。白龙江含沙量比80 年代初增加了12 倍,洮河含沙量增加了73. 3%,大夏河含沙量增加了52. 4%。
草原鼠虫害危害程度严重。甘南草原每年因鼠害损失的牧草就达4. 8 亿公斤,约等于23 万个羊单位一年的食草量或160 万亩天然草原的生产量[10]。
( 二) 祁连山生态环境现状
祁连山地是集森林、草原、冰川为一体的自然生态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加剧,祁连山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 年代的22. 4%下降到现在的13. 8%; 祁连山北麓退化面积已达26%、盐碱化面积达4. 09%、沙化面积达7. 13%,水土流失面积达20. 12%。由于祁连山水源涵养功能减退,大小河流的来水量减少,枯水期延长了,造成下游凹地天然植物枯死,沙漠化趋势加剧。甘肃省气象科研所考察冰川的资料显示,祁连山现有雪线比以前的雪线升高500 ~ 800 米,冰川融水比上世纪70 年代减少了大约10 亿立方米,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 米至6. 5 米的速度上升,导致积雪面积明显减少[11]。荒漠化加快。在河西地区,已形成的荒漠化土地面积达14. 29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国土面积的31. 8%。在河西的荒漠化土地中,有近7000 万亩的草原已经或正在逐年向荒漠化、半荒漠化发展。近几年,河西地区的荒漠化正在由中、轻度向重度和极重度加剧发展,民勤的荒漠化成为甘肃荒漠化的缩影。新中国成立后的50 多年,被流沙吞没和因沙漠化而弃耕的土地就接近200 万亩[12]。
草原生态“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遏制的原因:一是气候因素的影响。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和温室效应造成的气候变化,使全球气候有增温趋势,气候干暖化趋势对天然草地牧草生长产生了明显影响。二是缺乏保护草原生态的观念和科学发展的意识。长期以来人们为了求生存,只顾对草原进行掠夺式经营,认识不到保护草原生态就是保护草原牧业生产力,这就造成了草原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思想根源。三是不合理的人为开垦、开发和使用,有些草场被开垦种植经济作物,有些被开发成旅游景点,大片草场被连带破坏。如中牧集团大面积开垦山丹军马场草原,致使森林草原植被退化,加剧了下游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也加重了河西区域生态危机。四是草原基本生产条件落后。由于草原建设措施严重滞后,比如草原围栏建设、暖棚养畜、人工草原建设等对恢复草地生态环境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没有很好的应用,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危害仍很严重,基础仍很薄弱。五是移民开发对草原生态的影响。如酒泉市瓜州县共安置省内外移民8. 02 万人,占全县人口的58%,占全县农村人口的77. 5%,全县耕地面积由20 世纪80 年代的19. 7 万亩增加到现在的49. 3 万亩,增长了2. 5 倍。大量迁入移民开垦草原,草原植被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四、全面做好草原生态保护工作,促进草原资源保护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项目区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草原保护建设工作成效显著,但全省草原生态环境治理任务依然艰巨,必须继续加大草原保护建设力度,进一步落实草原保护建设各项制度,逐步恢复草原植被,促进草原生态修复,提升草原生态功能,实现牧区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一) 建设和维护绿色草原,保护国家生态屏障,要树立全民生态安全意识。一是地方政府要将建设和维护绿色草原,维护生态屏障安全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像对待军事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一样来对待生态安全问题。要把生态安全作为干部考核的一项硬指标。二是要在全社会开展生态安全教育和宣传,使每一个公民都意识到建设和维护绿色草原,保护生态环境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生态安全教育要从小抓起,要在中小学教材中充实有关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三是通过绿色希望工程等多种形式,建立规范的渠道,方便公民向建设和维护绿色草原提供资金、物质等方面的支持。四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逐步将个人行为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纳入道德规范,树立生态道德观念。
( 二) 构建草原资源功能区,完善资源保护和生态整治的整体布局。草原资源的功能区,突出草原生态功能特点,适宜于资源保护和生态整治的整体布局。根据甘肃草原分布特点可将其划分为4 个草地资源功能区域,一是甘肃中部半湿润草原区。该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植被覆盖率高,分布面积最广的草原类型为暖性灌草丛草地。由于本区为农牧交错带,草原被开垦,造成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现象,因此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采取草田轮作模式,建立稳定高效的草原农业生态系统。二是河西走廊干旱草原区。草地类型以温性荒漠类草原为主体,在甘肃分布有部分山地草原类型。区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因此要特别注重节水灌溉设施的建设,加强天然草地的保护,在山地草原区建立合理的轮牧制度。三是甘肃东北部半干旱草原区。整个区域的草原类型主要有草甸草原、温性草原、温性荒漠化草原。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问题比较突出,处理好草畜平衡,形成良性循环是这一区域工作重点。四是甘南高寒草原区。该区是特有的高寒草地分布的地区,重点是保护好天然植被,提高草地的抗灾能力,尤其重点保护的是黄河和白龙江两大流域的重要水源涵养地的生态环境。
( 三) 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树立适度发展农业理念。充分评估水资源的制约因素、水资源的机会成本,在现有条件下,树立全省适度发展农业理念,把有限的水资源用于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工业化、城市化、生态环境建设。二是现阶段要立足省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生产能力。从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角度出发,甘肃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在粮食省内基本自给的基础上,向通过市场调剂解决粮食的方向跨越。三是发展草地农业。草地农业系统是由我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结合西方“有畜农业”发展而来,以种草、养畜为主要特征。它把食物系统作为整体来开发,符合节约资源、高效产出,达到生态和生产兼顾,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特征。发展草地农业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
( 四) 大力推行“三项”制度,科学合理地利用草原。天然草场退化、沙化的根本原因是草场超载放牧,因此必须根据草地生产力和承载力确定适宜的放牧强度,科学合理的利用草地资源。一是实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把具有特殊生态和生产作用的草地,划定为基本草地,实行严格的保护制度。二是推行草畜平衡制度。根据区域内草原生产能力,确定载畜量,实行草畜平衡。三是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制度。对生态脆弱区和草原严重退化区进行禁牧,对较严重的退化草场在牧草返青期和籽实成熟期进行季节性休牧,对重点放牧场推行划区轮牧。
( 五) 实施草原生态工程建设,增加草原碳汇。一是加大退牧还草工程建设,结合甘肃的实际,可以将工程实施范围扩大到半农半牧区和农区草原生态脆弱地区。二是沙化草原治理工程。在河西的荒漠化土地中,草原荒漠化所占的比重相当大。玛曲县黄河沿岸,草原严重沙化,沙丘遍布。据有关专家测算,民勤、瓜州、敦煌等地的沙丘,现在仍以每年10 米以上的速度蚕食绿洲农业,周边草原的沙漠化进程不断加剧。因此,要通过采取围栏封育、飞播改良、人工种草、小型牧区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以及禁牧、休牧等措施,使沙化草原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风沙天气和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从总体上遏制沙化土地的扩展趋势。三是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要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为准则,在加强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基础上,按照草地类型、自然特点和气候规律等因素,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合理确定省级草原自然保护区,以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经济科研价值的草原。四是实施生态移民工程。通过转产安置、定居安置、迁移安置等,转移草原超载人口,同时组织开展农牧民培训,增强农牧民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五是草原防灾减灾工程。要因害设防,分区施治,加强草原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防灾物资保障体系及指挥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灾害防治应急反应能力。
( 六) 建立草原生态补偿行政法规。生态补偿法制化是生态补偿本质的内在要求。我国迄今还没有一部生态补偿的基本法律或行政法规,以对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补偿主体、对象、范围、标准、方式、资金来源等作出总体性规定。已有的生态补偿规定都是散见于一些不同层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之中,对生态补偿的规定也太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在广泛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草畜平衡管理办法》,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草原的强大舆论的同时,加快制定草原生态补偿行政法规和草原生态相关法律法规,尽早实现生态补偿领域的国家层面立法或省区立法,对于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的长效运行机制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董彩桃. 甘南州草地资源现状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对策[EB/OL]. http: / /www. shuigong. com/papers /yuanlin /20060330 /paper19113.shtml. 2006 - 03 - 30.
[2]宗锦耀. 加强草原保护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EB/OL]. http:/ /www. sbxh.org /page /xhhd /xhdt /2009 /0415 /22. html. 2006 - 01 - 14.
[3]草监所. 草原建设应重视碳汇功能[EB/OL]. http: / /www. moa.gov. cn /fwllm/qgxxlb /nmg /201009 /t20100930_1668525. htm. 2010 - 09 -30.
[4][5]曹力耕,李生辉. 2010 年生态建设[EB /OL]. 甘肃经济信息网,2010 - 05 - 17.
[6][10]农委综合处. 关于甘肃省草原生态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EB/OL]. http: / /www. gsrdw. gov. cn 2009 - 12 - 02.
[7]韦亮. 甘肃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卓有成效[N]. 甘肃日报,2007 -04 - 19( 3)
[8]康国玺. 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治理构建西部生态安全屏障[EB/OL] http: / /www. mwr. gov. cn /ztpd /2010ztbd /qgslgzhy /jlfy /201001 /t20100117_167460. html. 2010 - 01 - 17.
[9]西部开发办公室. 甘南州天然草原保护建设工作回顾[EB/OL]. 甘南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2009 - 07 - 24.
[11]王馨凤. 祁连山生态治理刻不容缓[J]. 今日国土. 2009,( 3) .
[12]甘肃省草地生态建设及保护现状调查[EB /OL]. 新华网,2009- 05 -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