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那种认为“礼”是核心的大师们,和认为孔子的志向就是复礼的人,不妨也想想!

  还有另一类人,说子夏说的“礼后乎”是指的其后有“礼”的存在,但是孔子的话“绘事后素”说得还不明白吗?孰为先?孰为后?还不明白吗?

  “礼”对于孔子来说,是一种手段,不是终极的目标。就想说“民*主”和“法*制”都是手段,而不是终极的目标一样。“民*主和法*制”都是为了保护“平*等”的,如果失去了平等,失去了公平,那么那些东西真的有用吗?孔子的“礼”也是这样的,是为了保证“仁”的,如果没有了“仁”,那么“礼”也就什么也不是。后世那些重“礼”的,形成那种变态的“礼教”的东西,本身就是对孔子最大的背叛啊。

  另外在这一章值得注意的是这师徒两个触类旁通的思维方式,的确很有特色。朱熹的那种“格物致知”的思维模式里,在这里也看到了类似的影子。这种思维模式的到底是不是好的呢?我不敢说,也许稼轩的词里面引用的一句可以作为一种看法“物无美恶,过则成灾”。任何一件东西,推到了极致,也许就会走向了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