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


 

1.2.2   

 

运动元:运动是宇宙空间内的一个不可分的子事件。人类所在、所见的世界是运动的,这一点已经通过科学对自然的发现被反复实证。运动只是宇宙“有”一半,另一半是“力”,动力才构成宇宙物质、能量全部的有。

动,也称为运动或“运动元”。在这里,“动”的概念被拓展到自然的本质存在,而不只是经典的物质运动这个概念。这里的“动”是自然界形而上的存在事件,是宇宙之内必定存在、且普遍存在的元素之一。人类感官的有限只能是对“物质”感觉到具体和实在,而难于对全部运动作为具体和实在的感觉。人们对运动的这种普遍性和必然性仅仅直观了很有限的一小部分“动”。如相对静态和光速是人类可认识的相对动态区间。绝对的不动和最高的动是人类不能感知的动态。“相对静态”是人类自定义的0相对运动,其实0相对运动并不存在于人类的世界,只存在于静态空间。而人类认识运动的最高极限是光速。这样来理解光速的存在要比“光速不变原理”更为辨证。变是宇宙存在的本质、不变是相对的。唯有空元和自然规则才是不变的。

对于运动的量化描述,人类建立了时间这个参量的各种定义来量化相对的运动。而“时间”是人类对常态循环运动的表述。或把循环运动作为时间的基准定义。用人类的逻辑关系可以认为,先有运动,再有对运动比较而产生的时间。运动的起点就是时间的起点。运动如果没有起点,就不存在时间起点问题。

另外,“动”的显现性优于“空”和“力”,因为运动可以通过物质的中介运动来领会它的特性。运动,必须在空间之内存在和发生。没有空间就不存在运动。因此,空间和运动是一体存在的事件。虽然这一小节是对“动”的分析,但仍然不能摆脱衬托事件“空”、“力”对运动存在关系和因果关系。当然,尽可能突出“动”的特性是本节的主要内容。运动的本质是“元存在”我们上述已经反复提过。而且说明了,除了自在的空元素是可以独立地以非显性方式存在,其它二个元动力必定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元。独立的谈一个或二个元,必然是非显性抽象的描述,只有谈及三元共在才是人类可观测到的具体和实在。

以人类的视角,运动的最大特性是运动量的相对性和运动事件的绝对性。运动学是人类科学发展史和物理学最为基础的课程之一。由于运动量的相对性存在,才衍生出方向、速度、距离、时间等描述运动的物理参量。科学测量和计算精度由于运动的存在而产生,并只能是相对和不确定的。下面仍然逐次探讨运动与数学、物理、逻辑等方面的相关性、通性及其演化过程。

运动与物理、数学的关系:

上述提到,空元是各向同性的,数学表达只是0和无穷。即没有方向、也没有可数的标量、矢量或向量。只当“空”“融入”人类的抽象意识时,才有经典几何的空间性质。如:平行线、内错角、同位角、三角形内角之和等等平面几何和空间几何等定理。

为了量化运动,人类不得不建立了与之对应的数学、物理体系一些最基本的词汇和量纲。物理上除了运动、力之外的一切名词都只是和运动、力的相关的参量。可以认为,动力是存在量,其它一切都是描述动力的参考量。对于人类的实际应用,时间和质量是最基本和有效的量化参量。如果更依赖于意识的物理词汇就会显得更狭义,特别是在量化方面的狭义。如能量、动量、流量、照度等等。

在数学上,描述直线运动的有原点建立下的标量、矢量等等。描述曲线运动的原点、园周率、曲率、角速度等。描述周期运动的还有三角函数、极坐标等等。再深入地推敲,所有的数学模型都是在某些方面表达了运动轨迹的抽象。所以我们经常听到说,数学是抽象的。

无论是基础数学或高等数学、基础物理或前沿物理都不能摆脱是对运动的大小、方向和空间分布方式的抽象或具体的各种层次的表述。必须指出的是,所有运动速度的量化都是以自然界周期的循环运动为参考的基准比较。运动速度是,时间也是。时间是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运动本身。物质运动速度是物质运动与自然界物质循环运动的相对比值。

运动衍生出二个相对特性和一个共存特性:方向问题是由运动的存在而衍生的一个重要的空间特性。或者说运动方向是运动与空间关系的特性之一。这个概念主要用来描述了运动在空间的指向,并产生运动之间方向的相对性。第二个概念是运动量的大小,经典的用速度的大小来量化,它是对运动快慢相对性的比较。二者叠加成为矢量或向量。

运动的存在产生方向、大小这两个运动的相对特性。与运动的一个共在的自然特性是向心力与运动本身的共存;离心力与自旋运动的共存。

运动速度(也就是运动量化问题):运动速度是不同运动比较之结果,特别是与自然界常态的循环运动的比较。比如:100/秒的物理意义在自然界的运动关系表现在:当地球转动(1/24*60*60)圈的过程中,该运动体移动100米。人类对相对运动的最高和最低极限值以“光速”和静止来界定。而实际上,世界无常值,静止不存在,光速也不可能不变。

其实,在这里要理解时间“秒”的物理意义。我们习惯于把时间作为存在,所以误解了速度的存在性而忽略了其比较的相对性。秒不是存在,而是对自然界循环运动过程的描述。可以看看年、月、日、时、分、刻、秒与自然界的对应关系。先有自然界的循环常态运动,才有人类对这些常态运动的时间定义。习惯了时间的量化后,人类的思维方式与自然相反,本末倒置地把时间作为存在,追求时间的起始,结果产生了宇宙起源的悖论。

正确的宇宙观应该看到运动的先在,才再有人类对运动所定义的时间量化。

运动与自然的关系:

运动只是自然存在中的一个子元,并且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靠空元的自在而存在,并在依靠外力的大小而改变的同时,同时存在离心运动的向心力或自旋运动的离心力。

以自然的视角,运动没有速度和量的绝对性,运动速度量是人类对循环运动定义基准下而产生的相对量化。运动其最大特点是产生了动态的相对性。其未被发现的自然属性是:动、力的共在性。自然界任何一点同时存在离心运动和向心运动。

运动与人类的关系:

由于运动的存在,在意识形态上,除了产生普遍的相对性外。相对的直线、离心运动使人类感叹了世界的无常、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相对的周期运动使人类产生了轮回的期待和年年的期望。而更小空间的高速动力构成了人类世界的物质。

在实用的科学技术方面,运动更使人类发展到了极致。在电子技术、兵器的武装、在导航技术、在核技术等等。可以认为,所有人类的发展,都是根据人类对运动能及的意愿,通过动力改变动力的大小和动力在空间分布方式。

显然,运动元是人类可以借助物质运动来直观的,最为明确和可及的一个形而上存在元素。人类是通过物质运动来判断和处理外在的一切事物,并通过对物质运动的不断调整自身运动以达到目标运动状态的最终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