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当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邵文涛1,杨立志2
(⒈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2. 政协十堰市委员会,湖北十堰442000)
武当文化是以十堰市武当山特区一带以武当山建筑群为主体的核心地区,蕴含民族道教、地方道教、地区文化等多个独特的民族文化元素在内的传统地域文化。武当文化不仅包含习俗、心理、宗教、艺术等人类的精神活动的产物,而且包括建筑、桥梁、道路、生态保护工程等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武当文化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涉及道教理论、历史、建筑、文学、艺术、民俗、武术、养生学、医药、科技等许多领域,值得深入挖掘整理,认真开展研究。武当文化与房县诗经文化、竹山女娲文化、郧西七夕文化、郧阳文化及恐龙文化共同构成了支撑十堰文化的品牌体系。
一、关于武当文化关于“武当”一词的来历,《武当福地总真集》云,武当山“乾兑发源,盘亘万里,回旋若地轴天关之象。地势雄伟,非玄武不足以当之,因名之曰武当”。武当文化不局限于武当山地区,是因为武当文化不仅是以武当山为中心的地域文化,而且道教真武神——玄天上帝信仰在全国范围内乃至于亚洲中国文化圈都有广泛影响,武当文化的创造者也来自于全国各地。由于道教思想观念在武当山历代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构成了武当文化不同于其它地域文化的独特属性,最终形成了武当山文化的独特风格。武当文化是中国皇室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子文化,是十堰地区历史最悠久、信息存量最大、规格和档次最高、对民众心理影响最广泛的文化形态。从历史源流和文化特质上分析,武当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武当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民俗资源
武当文化是武当山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反映当地文化特征的文化产业,其产业体系包括自然环境体系、宗教体系、历史遗迹和建筑体系、武当艺术品体系、民俗体系等五大板块。武当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资源,也包含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主要表现在道教历史、道教玄天上帝信仰与武当山宫观建筑、斋醮科仪、神仙造像、武当武术、朝山进香、山水文学等文化现象和民俗礼仪。其中“三月三庙会”、“九月九重阳登山节”、“武当文化武术节”、“武当国际旅游节”是武当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它与云南大理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巴中的“登高节”一样,是一种独特的民俗资源。
(二)武当文化是一种稀缺资源
在武当文化中,每一个体系都有其独特的经济、艺术及社会价值。从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上讲,武当山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国家级44处风景名胜之一,其中山岳型风景区23处。在山岳型风景名胜中,武当山被誉为五岳之首,是道教名胜之最。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武当山是湖北省唯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景区,是构成武汉、宜昌、十堰3大旅游中心的核心景区之一。2006年5月,在原有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上,全山古建筑作为整体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宗教体系上讲,武当山地区道教文化十分发达,是全国道教文化的中心之一,对整个国际宗教界影响很大,曾出现过张三丰、孙碧云、卢秋云、李素希、雷普明等一批道教史上的道教高师和三丰派、全真龙门派、武当派、榔梅派、赫祖岔派等有影响的宗教派别。另外,武当建筑受宗教文化影响较深,武当山整个建筑体系都是按照封建统治者的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政治意图并根据道教的需要而建造的。整个武当山古建筑群几乎涵盖了明代建筑艺术的全部内容,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地域人民交融的格局,使这一区域的宫、观、路、桥、门、碑、亭,乃至一水一石一草一木等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三)武当文化是丰富的经济资源
武当山有着得天独厚、鼎赋极高的旅游资源,每年吸引来自全世界上百万的游客。2010年武当山共接待旅游人数23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1.25亿元,这标志着武当山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武当山特区强抓旅游业的战略性支柱地位,特区发展已成集穷发展之势,五年累计招商项目45个,协议到位资金21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3.4倍和4.2倍;在景区附近的武当山镇,几乎家家与旅游业挂起钩,开商店、旅社、餐厅、出租车、制作艺术品,以旅游为主体而延伸出来的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同时,伴随着武当武术的传播,以宗教题材为主的培训行业也逐渐兴盛。可以说,武当文化资源正在深入挖掘和发展中,并逐渐向武当文化发展的黄金期迈进。
(四)武当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其独特的人文景观
武当山古建筑群与大山的内在美结合成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是我国古代建筑的巅峰杰作。明代大地理学家徐霞客盛赞武当山“山峦奇秀、风景出奇”、“气吞泰华银河近、势压岷峨玉磊高”。中国古建筑群虽然拥有八千年历史,遗憾的是只留下了宋代和清代两个国家建筑标准:一个是宋《营造法式》;一个是清《工程做法》。明代国家标准也许随着《永乐大典》被毁而永远消失,所幸我们能够看到利用这个标准修建的武当山古建筑群。抖落历史尘埃,武当山古建筑群中体现的木结构体系非常科学,使我们知道:现代建筑奉为金科玉律的框架体系在明代已非常成熟。用这个体系对照《营造法式》、《工程做法》,完全可以填补两者之间的过渡和缺失[2]147-148。
从影响范围上来解析,武当山古建筑的兴起,是朱棣大修文治的产物,除了宣言天人合一、皇权神授的政治舆论外,朱棣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为迁都北京,大修紫禁城做物质技术上的准备。永乐十六年,武当山的七宫九观基本落成,主体工程告一段落,除部分工匠留在武当山从事宫观配套建设外,朱棣将主力工匠全部调往北京,开始大规模营建皇宫。武当山古建筑群所体现的官式工程建筑技术,亦由匠人带到北京,对营造紫禁城产生巨大的影响。明初紫禁城建筑无论从平面布局、结构设计及装修部分与武当山建筑一脉相承。朱棣还提倡全国民众来朝山,“许那各处好善肯做福的人都来修理”武当山。武当山道教也纷纷派遣道士往各地传道,真武信仰迅速扩散。大建玄帝庙的风气席卷全国。据明人沈榜《宛署杂记》记载,明代北京城内即有真武庙20余处,而湖北则有100余处,全国各地真武庙总数约有1000余处。各地以武当、金顶命名的建筑也多不胜数,其总体布局、建筑形制大都模仿武当山,武当山古建筑群因此而具有更突出的普遍价值。
(五)武当文化是一种丰富的旅游资源
旅游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关系十分密切,旅游基于文化发展,文化依托旅游传播,武当文化资源只有融入旅游市场才能得到充分发扬光大,才能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品牌。根植于武当文化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一是以宗教建筑为主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武当山古建筑群,包括宫观、古神道、古窖址、古桥古井、岩屋、石庙、建筑遗址、古采石场等237处文物建筑,特别是正在加快修复的玉虚宫、五龙宫、遇真宫等独具特色;二是武当武术刚柔兼备,长短并用,精巧绝伦,武当功夫所强调的“先以心使身”而后再以“身从心”,演出过程极具观赏价值;三是武当山古建筑群建筑风格、布局艺术和同时兼容道教理念的分布格局极富地域特色;四是以“三月三庙会”、“九月九重阳登山节”、“武当文化武术节”、“武当国际旅游节”为核心的民俗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可以说,武当民俗、武当景观和武当艺术是“问道武当山”的核心元素。
二、推进武当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对策措施笔者认为,对武当文化资源必须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的原则,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继承发展的方针,坚持创品牌、兴企业、活经济、发展壮大武当文化产业,走文化产业引领农民脱贫致富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突出文物保护
重点抓好古建筑及石刻的修缮、建设。建立村民主导、政府扶持、专家参与的乡村文化项目运行机制,确保文化保护与建设的可持续性。扶持和发展各类非物质文化培训教育和研发机构,加强对神仙造像、朝山进香、玄帝信仰、道教文化、斋醮科仪、武当武术、山水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及研发。重视道教古籍收集、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逐步实现道教文物古籍的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采取发放政府特殊津贴、助学奖金、落实经济补助等措施,保护和扶持武当文化传承人。
(二)强化市场运作
做好“十二五”规划的落实工作。完善财政、金融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经济特区专项资金,并保持每年10%的递增率。在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依托的基础上,建立资金来源多元化、经验手段多样化的灵活机制,加大对武当山建设、保护、管理资金的投入。各类融资担保资金捆绑注入融资平台,撬动更多信用担保资金、社会投资,为景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要坚持以资产和资源为纽带,积极鼓励、支持国内外和个体私营经济参与旅游企业,通过相互参股、资产重组、兼并联合等方式,培植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旅游集团和经营联合体,以实现规模经营和提高比较效益。通过组建有知名度的大旅游集团,在国内外打好“武当牌”[3]240-241。充分发挥太极湖集团的投融资主体作用,为景区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尝试发展十堰、武当山产业投资基金,适当放宽投资基金的设立和上市条件,准许企业发行旅游投资证劵,重点投资旅游开发,推进资本市场建设,培养十堰、武当山区域金融中心。
(三)重视生态保护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紧抓“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机遇,立足山水资源优势,着眼长远,大力实施“生态立区、产业富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以文物保护为基础,以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为引擎,以“一区二线三宫”为重点,以“四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和生态农牧业,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低碳经济之路。努力把武当山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际一流”的生态文化旅游区。
(四)构筑产业体系
通过实施农民劳动技能培训和武当文化进农户、进校园等项目,创意发展一批道教朝圣、武术修学、垂钓、探险、漂流、考古、道教音乐、古建筑鉴赏、观赏珍惜动植物、考察和搜集民间文学等体验式项目,对接发展一批乡村游、生态游、养生游联动项目,配套发展一批餐饮、住宿、娱乐、购物服务项目,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逐步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全方位挖掘武当道教文化宝库:武术、法事、音乐、养生、餐饮、古建筑、文物、绘画、雕塑、风水等,开发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健身医疗、宗教朝拜、文化考察等多元旅游产品,才能把更多的游客吸引来、留下来。要大力开发武当文化产品、要使武当文化资源成为产品,必须要开发、要包装、要赋予它文化的内涵。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武当山自然风光、武当武术、古代建筑、民俗风情全面展示出来,把十堰建设成为国际化的旅游城、生态城。此外,要打造武当武术品牌,提高武当武术知名度,努力营造浓厚的武当武术氛围,精心组织开展“武当拳国际交流大会”等活动,促进交流,切磋技艺,使武当武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使之成为武当山固定拳头名牌旅游产品。
(五)加大宣传推介
整合“三月三庙会”、“九月九重阳登山节”、“武当文化武术节”、“武当国际旅游节”、“武当武术擂台赛”等各类节庆和民俗活动资源,统一规划,精心打造,形成具有浓郁区域特色和武当文化内涵的宣传推介品牌,唤起全民文化自觉意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投身景区建设的积极性。创新宣传思路,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武当山的知名度,扩大武当山的对外影响。积极利用国家、省、市等各级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打造全方位的景区宣传平台,多角度宣传武当山景区秀美景色和历史发展,使武当山风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问道武当山、养生太极湖”为主体的联合推介活动。通过在中央电视台投放景区形象广告,在火车站、公交车等媒介上投放宣传广告等形式,进一步扩大景区知名度。实施“走出去”战略,借助现代传媒和省内外大型节日活动,促进更高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提升武当文化国际影响力。通过加大宣传促销力度,让“问道武当山、养生太极湖”主题形象世人皆知。
(六)强化人才培训
依托国内、省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优势,建设文化旅游教育园区和职业培训基地,培养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项目策划、规划编制、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升文化旅游综合管理服务水平。为适应建成国际旅游城市的需要,要多形式、多渠道吸引人才,特别是十堰较缺的旅游高级管理人员、专家,可考虑高薪聘请。要引入人才竞争机制,不合格的予以淘汰,形成人才流动的良性循环。加快建设武当道教学院,大力培养武当文化专业人才,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专业队伍。
(七)夯实发展基础
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抓好“20大工程”,即完成玉虚宫大殿修复、五龙宫大殿修复、武当旅游码头、武当山国际武术学院、琼台至金顶游步道、太极湖国际大酒店、琼台索道候车室改建、武当旅游发展中心、紫霄饭店改造、太极剧场10大工程。启动遇真宫修复及316国道遇真宫段改线、太极湖旅游区道路建设、五龙宫索道、五龙宫游客中心及停车场、太和楼、太和山庄、武当山一级客运站、太极湖医院和学校、内安移民新农村、三丰广场建设工程10大项目。以武当山城区为中心,建设武当文化产业园区,采取政府投资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业主自筹入住的办法,将“三月三庙会”、“九月九重阳登山节”、“武当文化武术节”、“武当国际旅游节”、“武当武术擂台赛”等各类民间艺术、民俗表演分区纳入,形成集武当艺术品加工、文艺表演为一体,能集中体现武当文化精髓的功能园区。
[参考文献]
[1]杨立志.武当文化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祝笋.江汉考古——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形成与特点[J].江汉考古,2010,(4).
[3]肖远勤,王纲,柯玉华,马光学.武当山与国内知名山岳型旅游经济对比研究[M].湖北省内部图书,2000.
[作者简介]邵文涛(1985-),男,湖北十堰人,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和武当道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