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周六晚间宣布,调降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从2月24日起执行。
本次举动尽管被广泛预期,但在时点的选择上仍然出乎市场意料。上周五,央行已经通过逆回购操作,向市场大规模注入了流动性。而本周五即是本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执行日,也意味着在本次逆回购到期前后,央行将再度向市场大规模注入流动性。这些政策效果叠加,意味着短期市场流动性将大大宽松,代表着短期市场利率走向的7天回购利率也将在短期内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
那么,是什么让央行突然加快了放松的步伐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银行新增信贷在年初较为缓慢,这让央行开始担心贷款规模可能在第一季度低于预期。
在央行刚刚公布的2011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其将今年的M2增速目标设定在14%的水平上。与此同时,很多消息也显示,今年中国的新增信贷目标为8万亿元人民币,高于去年的7.5万亿元人民币。
如果将这些目标放入中国的货币政策执行方程中,我们可以简单测算出,在略低于去年的资本流入的状况下,今年央行将需要降低存款准备金率2-3次。
在需要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来推动货币供应和信贷增长的大前提下,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央行会选择在怎样的时点上调降存准率。
时点的选择当然有很多的不确定性。笔者认为,今年年初的信贷增长过慢,成为央行在2月中突然加快放松步伐的最主要原因。在1月份的新增信贷数据远远低于预期后,2月前半月的新增信贷数据仍然显示出银行放贷较为缓慢。相关报道指出,四大国有银行在2月份上半个月仅仅放贷300亿元人民币,按照四大行的市场占比,并汇总1月份的数据,这几乎意味着到目前为止,今年的新增贷款规模难以达到8000亿元的水平。
当然,银行贷款增长较慢,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75%存贷比这条监管红线的限制,由于存款更加短期化,各银行为了保证存贷比达标,只能降低贷款尤其是长期贷款的规模。
按照传统的“3322”的季度投放节奏,如果全年需要增加贷款8万亿元,那么第一季度的新增信贷至少需要达到2.4万亿元,而时间过半,新增信贷却只达到了预期的三分之一。
对于央行来说,选择放松就成了为数不多的选项之一——降低存准率可以增加基础货币的供应量,并通过扩大货币乘数,增加广义货币M2的数量,最终演变为整体存贷规模的增长。但这一货币转化过程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要实现第一季度的信贷增长目标,必须提前对货币政策实施放松。
当然,预期2月份的通胀大幅走低,也是让央行放松的重要原因。由于基数原因,2月份的通胀将远远低于1月份的4.5%,选择在这样的数据公布前调降存款准备金率,也是一个较为安全的选择。
笔者认为,未来的一段时间,中国的降准仍将有所动作,但次数和时点仍然有待于更多的数据和信息的发布。笔者认为,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外汇占款的变动以及实体经济指标的变动,都将对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调整产生影响。对于中国央行来说,保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灵活性,是唯一的选择。
贷款增长较慢倒逼央行降准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