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烛到“安全火柴”
火柴,是人们取火的最简便易行的手段。人类使用火的历史虽然已有几十万年了,但真正使用火柴取火,却只有200多年时间。在此之前,古代人千方百计寻求获得火的办法,仅仅从我国的古代典籍保存下来的资料来看,就有钻木取火、聚日取火、敲石取火等方法。
世界上最早使用火柴的是我国古人。据明代学者陶宗仪《辍耕录》中说:“史载周建德六年,齐后妃贫者以发烛为业。”这里的“发烛”,是引发蜡烛之谓。原来南北朝时,北周联合陈灭掉北齐,北齐后妃无以为生,便以制作火柴为业,也有说火柴是她们发明的。
北宋学者陶谷的《清异录》,则提到有一种名叫“引火奴”的引火物,是用杉木削成小条,染上硫磺而制作出来的。“引火奴”“一与火遇,得焰穗燃”。它的名字,就包含了引来火苗的工具的意思。明代对火柴的叫法,有的叫“取灯儿”,有的叫 “淬儿”。这些原始火柴的制作,少不了要使用两种材料,一种是木片,一种是硫磺,舍此别无它物。
可惜后来我们这个最先制造火柴的国度并未能保持火柴制作的优势,终而导致19世纪外国“安全火柴”随鸦片由英帝国带入中国来,因而反而使中国的许多芸芸众生,认为火柴是舶来品。
西方的第一批原始火柴,是1680年由英国人波义尔造出来的。史载当时有一位名叫布朗特的德国金匠,为了提炼黄金,在汉堡冶炼过多种金属,意外地发现了磷这种易燃物质。于是,布朗特以1000英磅的高价将炼磷的秘密卖给一名叫克莱夫德的富商。1677年,克莱夫德把磷带到英国,通过著名科学家波义尔,开始了制造火柴的试验。1680年,终于制造出人类的原始火柴——取火棒。这是在木棒上的一端涂上硫磺,在粗纸上涂磷。取火时,将木棒在纸上磨擦,硫磺就会将木棒点燃。但由于当年一盎司磷的价格高达250美元,波氏制出的火柴成本极高,因此销量极少,人们仍用打火石取火。自1771年起,德国人制造出一种叫“磷烛”的火柴,这是一根细长密封的玻璃管,管内无氧,却有一条带磷头的蜡纸,取火时将管敲破,磷遇空气便燃烧。1805年,法国人发明了“速燃火盒”,它是一束涂有氯酸钾、糖和树脂混合物的细棒和一瓶硫酸。只要将细棒浸入硫酸内,取出后就会燃烧。同年,俄国市场也出现了一种类似的化学火柴的玻璃发火棒,它用一对钳子在棒头上一夹就会燃烧起来。如果你身边没有钳子就无法取火,这种发火棒每根售价1个卢布。
1827年,英国有个名叫瓦克尔的药剂师,用氯酸钾、硫化钾和树脂胶制成了第一根磨擦火柴,取火时在砂纸上擦燃,这是近代火柴的萌芽。但是,瓦克尔的火柴磨擦的燃烧性能差,结果容易造成火柴头破碎,所以并没有推广开来。4年以后,法国人查尔斯对瓦克尔的火柴进行了改进,发明了一种黄磷火柴。这种火柴的优点是随便在什么地方一划就起火。但由于它燃烧后会产生有毒的二氧化硫气体,兼且磨擦时火星四溅,又会发出爆炸声,所以很不安全。故此,人们称之为“不安全火柴”。
1844年,世界上开始出现了无磷火柴,它最早出现在瑞典,又叫瑞典火柴。这是火柴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革命。这种火柴头是用氯酸钾等化学药品制成的,只有在涂了红磷的磨擦面上磨擦,才燃烧,在其它表面磨擦则点不着。因此,当时每包火柴中都附有一个磨擦面。后来,又把磨擦面贴在火柴盒两侧,这就成了我们今天常用的火柴了。这种火柴又叫“安全火柴”。这项发明由于制作工艺复杂,长期未能走出实验室。直至1852年,被后人称为“瑞典火柴工业之父”的隆德斯特鲁姆终于大批量地生产出安全火柴——瑞典安全火柴。瑞典安全火柴在某些方面1855年巴黎国际博览会上引起轰动,荣获银牌。
在世界火柴发展史上,瑞典火柴始终居于领先地位。早在1836年,瑞典便办起了火柴厂。最初的火柴厂生产是原始手工操作的。安全火柴问世后,为适应国际市场急剧增长的需要,年仅28岁的工程师拉格曼于1864年成功地设计出第一台自动制火柴机,从而使火柴生产迅速实现机械化。瑞典的制火柴机一时蜚声世界,新兴火柴厂象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地出现。及至今日,瑞典火柴产量仍占当今世界火柴总产量的20%。
外国火柴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输入我国的,所以人们把火柴称为“洋火”或“洋取灯”。如今可以读到的火柴进入我国的最早记录,是同治九年(公元1870)四月孙玉璋撰《异闻琐录》一书,文中说道:“道光间,英夷所贡杂物,多淫巧好玩,中有自束火者,长仅盈寸,一端五色洋药,擦之而火爆发。士大夫见之莫不惊奇,叹为鬼物。今各大商埠均有市者,唯索值奇昂,非豪商显宦无力求之耳。”
据称,当初火柴在清廷被视为国宝,只有在宫廷里的重要宴会上或盛大节日里才能由大臣们使用,庶民百姓是根本见不到的。到19世纪末期,瑞典资本家在我国开办了第一家火柴厂,生产“凤凰”牌火柴,这是我国最早的火柴工厂,但机器设备和商标都是从瑞典运来的。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山西巡抚胡聘之等筹资创办山西火柴局,厂址设在太原三桥街,这才正式有了我国自己创立的火柴厂。火柴局仿造瑞典五色火柴,以筒为装,每筒100根,日产500筒,此后,我国火柴工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1930年前后民族资本家刘鸿生开办的“大中华火柴公司”,生产赤磷面的“美丽”牌火柴。这种火柴在与外商竞争中,获得了优势,远销到马来亚、菲律宾、新加坡、南洋群岛一带,被当时国人称为“火柴大王”。
在火柴制作史上,有一种1932年由中国火柴公司监制的“抗敌牌”火柴。抗敌牌火柴上四角辍有“抗敌火柴”的字样,两旁分列“挽回利权,振我中华”8字,是为了纪念十九路军淞沪抗日战争而生产的。吊诡的是,这种火柴1935年竟出现在日本的大阪、东京等地,一时流行非常普遍,起了一种很好的宣传抗日的作用,使旅居当地的华侨感到兴奋和自豪。这些火柴的来源,当时有两种传说:一说是“九·一八”淞沪抗战后,日货在华急剧下降,日本某厂商为迎合中国人的心理,生产了这种商标的火柴;另一说是十九路军派员向日本某火柴厂定制来造宣传品的,该厂因生产清淡,把生产任务接了下来。事后由于种种原因,火柴未能运进我国。延至1935年,厂商为免血本无归,所以就在大阪、东京等地抛出。但真相如何,恐怕只有了解内情的人才能将谜底揭开。
从火柴的发明到如今,已经历了200多年的历史了,为什么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出现了许多现代的点火工具,如电点火器、电子点火器等,火柴却未被淘汰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西方人在现代化文明中有一种复古思潮,使用火柴正对他们的心理;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则在于,火柴的发展,应归功于火柴的设计、制造者们对火柴的不断变革。正是这种变革使古老的火柴能在浩瀚的商品海洋中占有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
的确,从火柴产生之时起,人们就对之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远在100年前,美国一个年轻的工程师,就发明了一种永久火柴。这种火柴只要取一根,就可供长期使用。可是不幸得很,这位发明家在他刚发表试验成功消息的当天晚上,竟遭到凶手暗杀。原因是他的发明引起了火柴厂老板的极大恐惧和不安。奥地利一位化学家也发明了一种永久火柴,但他的配方却被瑞典火柴大王克鲁格收买毁灭了。
然而,火柴的发展毕竟是历史的必然,如今,一个庞大的“火柴王国”正出现在人类的面前,它包括能用来焊补面盆、焊接金属导线,可以用来拍电影的焊接火柴;能抗几级大风的抗风火柴;点燃后会发出不同颜色的火焰、象五彩缤纷的焰火一样的玩具火柴;划燃后能产生氤氲的月季香、茉莉香、玫瑰香、苹果香的香味火柴;可以重复使用的多次划燃火柴;不会受潮的防水火柴;不用木材的蜡梗火柴;还有点燃后能发出红色火焰、亮度可达100烛光、燃烧2—10分钟的救生信号火柴等等。
人类对火柴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可以预料,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庞大的火柴王国仍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从发烛到“安全火柴”
评论
3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