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场关于纪录频道问题的讨论
2011年5月11日20:49,时任杭州文广集团总经理方建生在新浪微博发出一条微博“在中国电视纪录片经历了‘宣传品,作品,产品’为主导的三个发展阶段之后,在电视内容传播经历了‘节目,栏目,频道’为主导的三个发展时期之后,杭州台打造一个雅俗共赏的纪录频道,构建一个将杭州城市的灵魂得以扬颂的重要通道,可行性如何?”
五分钟后,他收到了来自“一把柳叶刀”的第一条评论“为之鼓掌!纪录片并非是阳春白雪。他一定是与时代同步,即便是反映历史,也是观照当下并且有所惊醒与提示……他需要牺牲精神,需要有理性的分析和激情。需要职业操守”。之后,讨论迅速升温,各种支持或疑虑的观点纷至沓来。这场讨论一直持续到5月27日,评论数量过百,转发量将近200条,参与讨论的除了杭州文广集团的领导和员工,还有社会独立制片人、兄弟台同仁等众多关注并热爱纪录片事业的有识之士。
尽管讨论热烈,但此时此刻,没有一个人知道历史的车轮将怎样转动。
(二)纪录频道元年
时光倒退130天。2011年元旦早8点,中央电视台9套纪录频道高调开播。作为第一个国家级专业纪录片频道,CCTV-9从最初就采用中英文同步,24小时全天候播出,信号覆盖全球。两个月之后,全国有超过2亿观众的遥控器曾在此驻留。学界专家认为,以央视纪录频道开播为标志,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发展迎来新的春天,更有人干脆把2011年称为“纪录频道元年”。
曾几何时,纪录片在中国电影电视发展中的意义举足轻重。1905年,京剧大师谭鑫培60寿辰时候,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用摄影机记录了谭鑫培表演《定军山》的几个片断并公开放映,这是有记载的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确切的说这是一部纪录电影而非故事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中国纪录片事业发展到顶峰。1983年,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在全国引发收看热潮,其时万人空巷,观众的收看热情与当年引进的首部港剧《霍元甲》不相上下。这一时期,涌现出诸如《望长城》、《沙与海》、《丝绸之路》等一系列纪录片力作,至今仍被看作是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标杆。与此同时,纪录片创作纪实理念和手法被大量的应用于电视操作,纪实节目成为全新的节目样态。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是中国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影视剧、动漫卡通、综艺娱乐等产业门类获得较大发展。2002年开始,中央逐步出台扶持国产动画片的相关政策,到2005年,国产动画片产量已经超过1993-2002十年之和;2006年,广电总局颁布《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管理暂行办法》松绑国产电视剧发展,两年后,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电视剧产出第一大国;受市场化发展驱动,综艺娱乐节目更是大行其道。
相比之下,国产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进入寒冬期。高投入、低回报、周期长的生产特点让众多电视台和社会机构对国产纪录片的制作播出敬而远之。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国外纪录片产品蜂拥而入,国产纪录片的生存状况更是雪上加霜。据2010年的统计数字,此前每年我国各级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中,来自境外的纪录片总时长达到了1.5万—2万小时,国产纪录片仅为1000小时。“传奇”、“探索”等舶来品成为妇孺皆知的纪录片品牌,美国国家地理和探索频道、BBC、NHK也因此成为中产阶层和知识精英追捧的对象。
人们不禁疑问:国产纪录片真的走到尽头了?
2005年,央视一套播出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收视率与当年电视剧收视冠军《京华烟云》难分伯仲,其后,《新丝绸之路》《再说长江》《大国崛起》陆续在荧屏热播。也是这一年,国内首个纪录片专业频道上海纪实频道结束了连年亏损的困局。种种复苏迹象让低迷的纪录片市场再度燃起希望,湖南、重庆、辽宁等地的省级电视台纷纷开办自己的纪实频道,许多市级台也在频道内部组建了专门的纪录片工作室。
从2009年开始,有关加快纪录片发展的信号频繁出现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十二五规划”等“国”字头文件中。2010年10月,广电总局出台《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吹响“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集结号。2011年,广电总局制定下发了《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评审办法》,并于12月5日对国内优秀国产纪录片和创作人才给予奖励,奖金总额高达500万元人民币。这是中国政府首次设立的针对优秀国产纪录片和创作人才的专项奖励。
央视纪录频道开播不久,7月1日,BTV纪实高清频道正式开播。一个月后,北京高清机顶盒用户中该频道收视户数增长10倍,日均收视人数从不到1万人一跃超过5万。从2002年上海纪实频道算起,经过十年发展,国内电视“纪录”频道已经不下十家,其中包括四家数字电视付费频道。
2011年春节,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在视察杭州文广集团、杭报集团时候,不经意间提出在杭州是否可以开辟一个播出纪录片的窗口,以提高城市文化品位,这位“满城书香”的倡导者也是杭城众多纪录片爱好者中的一员。“511讨论”之后,杭州文广集团开始着手纪录频道的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并由原西湖明珠频道副总监倪敏挂帅成立筹备小组,着手对原杭州导视频道进行大刀阔斧改版。经过三个月夜以继日的奔波忙碌,2011年国庆期间,全新改版的杭州导视•纪录频道亮相杭州荧屏。
(三)打造杭州文化高地
“纪录·导视”频道究竟应该是个什么样?是彻底走市场化路线,还是打造社会公益品牌?
“我们要打造杭州的一块文化高地,宣传我们的主流价值观,提高杭州市民的文化素质,这跟杭州市当前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目标是一致的”,经过三个月的运行实践,倪敏对“纪录·导视”频道当初的文化价值定位更加确信不疑。2011年年初,杭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1号文件《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构建学习型城市的目标,“到2015年,初步形成学习型城市雏形”,这成为杭州文广集团创建杭州导视•纪录频道的初衷与归宿。倪敏认为,一部纪录片就是一本教科书,观众可以从中汲取知识,也可以从中获得对待历史、人物、事件的观点和态度,也就是价值观。除此之外,杭州这样一个饱含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更可以通过杭州导视•纪录频道这个平台进行发扬,把杭州文化推向全国。
如今,“提高杭州市民文化素质,打造杭州文化高地”的办台思路已经清晰地体现在频道的日常节目制作和编排中。2011年,杭州导视•纪录频道晚间纪录片播出共4个小时,包括以寻访历史足迹、重现经典纪录为主的《经典纪录》;以推展眼界、刷新想象为风格的《传奇》;以经典战役揭秘玄机、军事装备前事今生为内容的《军事档案》;以惊叹自然,抚摸生命为题材的《探索》四大栏目,以及频道自制的反映杭州本土社会人文风貌的《最忆是杭州》。2012年,频道晚间纪录片播出时长将扩容到6个小时。
在杭州,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对杭州导视•纪录频道品头论足,这让倪敏和他的团队为之兴奋,在此之前,以二轮剧和重播节目为主要内容的“导视频道”极少有人关注。“纪录频道的价值无法用收视率来衡量,我们评判的标准就是老百姓的美誉度和认知度”,在他看来,杭州电视市场多数是以新闻、电视剧、娱乐节目为内容的“综合频道”,而杭州导视•记录却是为数不多的拥有明确定位的电视频道,是最有个性化标志的频道。
为了提高认知度和影响力,2011年底,杭州导视•纪录频道承办纪念钱学森诞辰百年纪录片《仰望星空》首映式、纪念建党90周年全国优秀纪录片评析暨中广协会纪录片委员会2011年会、优秀纪录片展播周三项重大活动,受到学界专家和兄弟台的一致认可。
对于杭州导视•纪录频道的未来,倪敏充满信心:
2012年,多种高标清前后期摄录编设备将逐步到位;
2012年,文广集团与中新影及多家媒体将联合打造全国纪录片联合平台;
2012年,全国范围内的高端纪录片人才选拔悄然启动;
2012年,更多平民生活的点滴会被搬上荧屏,纪录的阳光将照进杭城普通百姓的窗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