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传承呼唤私学


 学术传承呼唤私学

  春秋以来,各诸侯国忙于兼并和争霸,无暇顾及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发展文化教育,这点从春秋开始,就成为中国古代战乱时期文教领域的典型特征。《毛诗·子衿亭》注曰:“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近人黄绍箕概括更精辟:“春秋二百四十年,诸侯学校之制见于经传者,亦只鲁僖公之立泮宫,子产不毁乡校二事。”[18]战国时比较有名的也就齐国的稷下学宫,但是稷下学宫更像是一所“民办公助”的私立学校,以致于英国学者李约瑟将之称为“稷下书院”[19]三代所积累的有关服饰、饮食习惯、居住习俗、礼仪方式、庆典方式等显型文化传统,以及沉淀在人们深层心理结构中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等隐型文化传统,都需要通过教育传递给下一代。而且,由于春秋战国正处于新旧制度更迭的时代,各种符合变革需要的文化知识和心理倾向都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传播,偏偏此时王官失守本职,旧贵族厌学,诸侯又不兴文教,于是,学术传承的历史使命呼唤着私学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