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为平民提供了一条飞黄腾达的通道,他们通过游学拜师,或深谙权谋,或精于布阵,或善于辞令,或富于辩才,在春秋战国的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不断涌现许多如公孙衍、张仪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则天下息”的风云人物。“得士者昌,失士者亡”逐渐成为共识。诸侯和权臣越来越倚重士人,于是到了战国,养士之风盛极一时,“战国四公子”及秦相吕不韦的“食客”均有三千之众。且各国的大夫官吏都有自己或多或少的谋士充当智囊,为其谋划筑“窟”。他们也注意善待士人,如魏文侯以卜子方、段干木等士人为师;“四公子”对待“食客”极尽礼遇:“无论贵贱,一与文等”、“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人”、“其上客皆蹑珠履”。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诸侯求贤纳士,刺激人们拜师求学,私学生源充足;私学培养的士作用越来越大,身价越来越高,越来越为列国所倚重,反过来又刺激了私学的繁荣。
私学的发展
评论
1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