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


  据《论语述而》所载,“有教无类”的教育观乃孔子首倡,是指不分贵贱、不分贫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前来求学的人只要“自行束脩以上”,“未尝无诲焉”。[有教无类”是一种平等的教育价值观,是孔子“泛爱众,而亲仁”思想在教育领域上的体现和具体化。它以人本思想和“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为理论基础,这在孔门私学中最富有代表性。孔子的学生中,有贵族出身南宫韬,也有一贫如洗的原宪;有大商人子贡,也有梁父大盗颜涿聚;有与孔子年龄相仿的秦商,也有比孔子小五十三岁的公孙龙。而且不分勤惰(“有颜回者好学”、“宰予昼寝”),不分智愚(“柴也愚,参也贤”)。《荀子法行》中记载了子贡与惠子的一段对话,充分表现出孔门私学生源的多样性,侧面反映出“有教无类”招生观念在孔门中被彻底和坚决地执行了:“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有教无类”教育价值观虽是孔子首先倡导,但是绝不是孔门私学中所独有,它也同样指导着各家私学的招生实践。如《吕氏春秋·尊师》记载:“子张,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於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学於子夏。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於乡曲,学於子墨子。索卢参,东方之钜狡也,学於禽滑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