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学兴起教育理论指导:以人为本教育价值观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如潮水般涌动,其中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的形成对私学教育发展具有整体性的指导意义。有学者认为孔子是无神论者,“无视鬼神迷信”,这个观点值得商榷。但是孔子关注人、以人为本却是事实。《论语乡党》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先进》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他坚持,必须“尽人事”,然后才“知天命”。《论语述而》载:“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以下的两位大儒荀子和孟子也都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荀子本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坚持“人定胜天”的极具人文色彩的理念;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则直接反映他的人本思想。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主张“为无为,则无不治”,要求释放人性,让人回归自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更是痛斥种种压抑人性的做法。庄子主张虚静无为,其思想内核是贵己养生。葛兆光先生认为百家争鸣的主要话题有三个,其中一个就是关于个人存在的讨论。按照这个说法,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先秦思想的三条主线之一。
以人为本教育价值观的形成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