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岐山副总理来听取小组讨论,与我们共商国是,我们感到非常高兴,非常温暖,备受鼓舞,深感振奋,我提议以热烈的掌声……”
当场叫停一个市委书记的讲话并直指其“浪费时间”,尽管带有一种幽默的语气,但其间所造成的尴尬自然是在所难免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张江汀书记似乎并未领会到王岐山副总理话中的内涵,发言还是花了17分钟,以至于轮到临沂市委书记张少军发言时,王岐山建议他不要再像张江汀汇报当地的情况,当张少军还是想“把临沂的情况汇报汇报”时,被王岐山再次劝住。
在两会会场内受到王岐山副总理的直言批评,却不感到尴尬,可见“官场话语病”在某些领导干部身上时有发生,也足以见得歌功颂德、标榜功绩已经成为了某些领导干部的“汇报”习惯。而对于此种现象,早在2009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院士就曾痛批说“发言10分钟,其中8分钟是歌功颂德的,1分钟对自己歌功颂德,剩下最后1分钟,来不及讲问题了。”今年3月6日,广东团在讨论中还谈到会风问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也建议,不要专门介绍领导,“有的时候主持人一个个地介绍,领导们还要站起来一个一个地鞠躬,太麻烦了。广东的天气也不好,一些室外的活动,大家站在底下,其实心里都在骂。但是这件事情要领导自己说,你不说,别人不敢不介绍你。都不介绍了,慢慢就会形成规则”。
这些中肯的批评与建议显然并未能警醒那些已经养成了习惯的人,因而当“17分钟的发言,汇报了15分钟的成绩,最后2分钟才谈了具体的建议”的事情再次发生时,王岐山才不得不提醒发言的官员,“不要把在代表团里、小组里已说过的话,因为我在这儿就再说一遍”。试想一下,17分钟发言,有用的只有2分钟的内容,岂能不令副总理震怒,岂能不令人扼腕?!
众所周知,每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之所以会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是因为其承载了太多太多的期待与厚望。所以公众希望听到更多的,则是来自代表委员的以利国计、以益民生的真知灼见,而并非那些毫无意义的官话、套话、空话。毕竟,代表委员是替公众来代议国是的,而不是相互吹捧或者调侃的。正如王岐山副总理所说的那样,地方官员不要在会议上汇报成绩,要多提建议,作为人大代表,参与审议工作的讨论,就是有机会接地气儿。
每年的两会上,一些浪费时间的官话、套话不时曝出的现象,既揭示了地方官场的话风问题,也折射了某些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一是通过官话套话显示自己的说话水平和艺术,二是通过官话套话表扬自己所取得的政绩,归根到底就是其实是为了突出自己、显示为官一任的气场与表现。天长日久的潜移默化中,“官腔官调”就成了习惯,从而形成了泡沫化的议政风气。
设若说被王岐山副总理“叫停”的市委书记根本就不晓得“两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我们决不相信;设若说被王岐山副总理“叫停”的市委书记是故意“自讨没趣”,我们也不相信。但他们为何不但将“官场话语病”搬到了两会会场之内,而且还非要“汇报了15分钟的成绩”呢?一句话说白:习惯使然,泡沫化的议政风气使然!
在“两会”会场内因官话、套话而挨批评的是一个官员,但教训却不只是他一个人要汲取的。摆脱泡沫化的议政风气,提升议政质量,需要更多人来推动,更需要通过制度的构建来推动。否则,这种出乖露丑的闹剧还会继续上演!
“两会”作为中国民主政治的一个样本,代表、委员们的履职方式将直接反映出中国社会的民主进程,如果你只说官话、套话、空话,那就是虚置了话语权,甚至是践踏了话语权。——我们常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我们真诚地希望,背负着亿万人民殷切期望的代表委员们能够以真知灼见、直言诤言来履行好自己的职责,造福国家,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