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一篇《八佾》对礼的解读上看,孔子反复都在强调“礼”重要的是礼背后所代表的东西,单纯的形式上的“礼”是孔子所反对的。从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出来,管仲是违礼的,但是后文又说“如其仁”。也就是说,管仲是符合“仁”的,而且从来没有掩饰对管仲的推祟。可见单纯用“复礼”来解释仁是无法说明问题的。除了别有用心的人,是不能这样理解的。
因此,杨伯峻老先生把仁,具化为“礼”背后所代表的那种精神。诸如南怀大师,在那本别裁上就绕了圈圈,又是“体”又是“用”的解读,也很精釆,不过总感觉解读的不是《论语》。更像是在解释波若波罗密一类的心经。俺是个不没有慧根的人!自然看不出来那样的大智慧。
究竟什么是“仁”呢?我们不妨再从文字本身的含义上看一看,再玩个拆字游戏!仁字很简单,就四划。左边一个“人”字;右边是个“二”。仁字就是两个人。按照一般规律,仁就可以理解为:二个人之间的关系;或者就是指两个人之间“应该”有的那种态度。那是什么样的?我们不妨想一下。如果两个人要相处,怎样才会处得好呢?相互爱护、相互照应、为对方着想、自己不想要的不要给别人、为两个人共同的利益去努力。等等等等。这个就是“仁”了。怎么?有点像是幼儿园阿姨说的?是的,那样就是“仁”了。又是一个儿童办得到,而成人作不好的东西!
何谓真“仁”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