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打扙靠兵车。那主要的武器是什么? ——弓箭!所以射,就更是一种战争技能的训练。虽然,似乎儒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归于礼的一部分。但是谁又能说射击比赛不是武装训练呢?虽然一样的程序化,这并没有太多的不同。通过对御和射的解读。我们知道了,儒家一刻不曾忘记武事。儒家所要求的人才,也绝对不是一些人想象中的文弱形象。事实也是如此。孔子的弟子中就有不少能打扙的。后世的吴起也是孔门,我们传说中的关岳,何尝不是儒?
虽然和主题关系不大,但是我还是要说。儒家重文!但绝不轻武!不要乱扣帽子。至少之前要想清楚,看点书再说话!
废话有些多,仔细想想也是不必,犯不上和那些无聊的认识置气。
在这一章,孔子说的这个礼,也就是这种运动的规则,又是什么意思呢?“比箭是以射不射中为原则,不是以射得深或者不深为标准”。这个道理很简单,既然比箭,当然是比谁射得准,而不是比谁力气大。要不然现在奥运会射箭比赛也得分个重量级不可。运动的起源大部分都与战争有关,古代的奥运会的标枪其实比的也是谁扔得准。所以,射箭的仪式,射箭的规则自然比的是准不准。这里没有什么可诟病的,有些人非要说这个是孔子不重视体能训练,就有些搞笑的味道了。
儒家武事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