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强调中庸


  这是孔子吗? 孔子是强调中庸,强调恰到好处,也强调过犹不及。可从来都不是捣浆糊;从来不是善恶不分。说孔子没有敌人,没有仇人。又如何解释孔夫子那些疾恶如仇的言行呢?所以这个解释不是望文生义的胡说,就是故弄玄虚的曲解。多半可能是后者。既然能是“慕”,那为什么不能是“墓”、或者“暮”呢? 这两个字到是更接近于“莫”的本意的,搞出个“有君子就不会天黑”或者“君子不死”的象征岂不更妙!

  其它的解释也是很好玩的,比如把“适”解释有“舒适的”、“亲人的”、“嫁娶的”,不一而足。俺真的是懒得和他们一一分辨,那都是些什么啊,真是仁者间仁,智者见智啊,不过那些智慧都用到哪里去了也真的是不好说。还是朱熹和杨伯峻的解释比较靠谱。“适”就是“到”,“莫”就是“不要”。所以,“无适、无莫”就是说没有什么(必须)要去的(地方);也没有什么不要去的(地方)。引申起来也就是如杨老在他的译文里写的那样。对于君子,没有规定一定要做什么,不要作什么。这个是不是孔子的原意呢?我们没有办法肯定,但是这个显然是《论语》的编辑者要传达给我们的。包括“君子不器”也是一样的,君子当然不是一个机器,也不能只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或者方向。这样的观点在论语中出现过多次,我们以后会看到更多的例子,这里就不在啰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