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如何调结构


   中国总理温家宝在3月5号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2012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7.5%,这也是2004年以来中国首次将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8%以下。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将2012年的通胀目标设定在4%,与去年持平。这两项主要经济指标均符合市场预期,表明今年的工作重心是稳中求进。

 
  首先要澄清的是,中国政府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通常仅具有象征意义。以十一五时期(2006-2010)为例,十一五规划的年经济增长目标为7.5%,而政府每年提出的经济增长目标均为8%,但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率达到平均11.2%。 因此,年经济增长目标通常被解读为一个最低目标。以今年为例,大部分经济学家预测中国经济增长率会达到8-9%(摩根大通预期增长率为8.4%)。考虑到今年全球经济放缓和十二五规划列出的7%的经济增长目标,今年GDP增长目标调至7.5%在市场的意料之中。这一目标下调的意义在于宣示了中国政府调整经济结构的决心以及对于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放缓的认识。
 
  其次,4%的通胀目标应该不难达到。导致去年通胀上升的食品价格已经趋稳,市场普遍预期今年的通胀率可以控制在4%以下。如温家宝总理指出,这一目标考虑到了输入型通胀因素,工资与要素成本上升的因素,也为价格改革预留了一定空间。事实上,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通胀问题的着墨不多,这意味着政策的重心由治理通胀向稳增长、调结构倾斜。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花了大量的篇幅阐述了调节经济结构的各种举措,并特别指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今年工作的重点。具体而言,报告一方面强调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强调改善消费的条件,包括完善销售网络,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引导鼓励绿色消费,维护消费者权益,提高居民的消费意愿。此外,在完善民生方面,报告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今年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健全全民医保体系。这在中长期有助于降低高储蓄率和鼓励消费。
 
  毋庸置疑,扩大消费需求是中国经济实现增长模式的转变的关键。官方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消费占GDP的比重由1981年的67%下降到2010年的47%,而同期居民部门的消费占GDP的比重由52% 下降到34%,均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即使考虑到统计方面的口径(如购房通常属于储蓄而非消费)和误差,消费占比下降的问题仍然非常严重。高储蓄低消费的模式支持了中国经济在过去二十年的高增长,但也导致了经济结构对于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基于当前全球经济整体放缓和再平衡过程的持续,净出口对中国经济拉动的作用已经大大降低。而国内结构失衡的调整也意味着投资无法独立撑起中国经济的增长,因此实现消费的稳定增长对于中国中长期能否保持稳定增长至关重要。
 
  应该要指出的是,扩大消费需求并不意味着投资的大幅放缓。恰恰相反,投资的稳定增长是今年乃至今后几年中国保持稳定增长的不可或缺的一环。结构性调整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地方政府对于以投资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经验甚丰,但在扩大消费方面仍然是摸着石头过河。事实上,从政治周期对经济的影响来看,地方政府在换届年(2013年)往往存在明显的投资冲动。从经济发展的需求来看,中国在投资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潜力,包括中西部基础设施的开发,城市轨道交通,水利设施,环境保护和民生方面的设施的投资需求依然很大。因此,结构调整并不简单意味着降低投资在GDP中的比重,而更重要的是优化投资结构和提高投资效率。
 
  房地产调控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一环,也是今年政策的一大看点。政府工作报告在这方面的表述并无变化,仍然强调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和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这意味着调控政策的基调不会改变,作为政策导向标杆的限购令在今年很可能不会取消。在未来一两个季度,房价会进一步下行,房地产行业会出现进一步整合。但是,楼市崩溃的可能性很小。其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仍在持续,对住房的需求仍会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其二,政策方面最近已经有明显的微调,包括在信贷方面对刚性住房需求给与支持,以减少调控对于刚性需求的误伤。其三,地方政府作为房地产市场重要利益攸关者的情况并无根本性的改变。随着楼市调控进一步深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会进一步加强。最后,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中国地域广阔,各地之间楼市周期有明显的区别。这给政府防止出现楼市崩盘提供了有利的时间窗口。如果在个别城市开始出现房价大幅下跌或开发商大面积陷入困境的情况,并且这一现象有进一步蔓延的迹象时,中央政府应该会对楼市调控政策作出实质性的调整。
 
  总体而言,2012年可能会是相对平淡的一年。换届年的大背景决定了“稳”是今年的主线,但是如何稳中求进,特别是在调结构方面的努力和成效,更加值得关注。如同铁人三项赛,中国在之前的表现令人惊叹。现在是迎接新的挑战和考验改革意志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