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复利的巨大差别


  评价任何一家企业的经营业绩,当然首先要看该企业的利润是否在增长,与全行业平均增速的对比指标,当然获取增长付出的代价更是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最好体现,那么作为投资者该如何衡量投资管理人的业绩呢?

  我们在进入投资管理行业之前就认为,衡量我们完成或未完成的工作要有一个理性和坚定的标准,那就是一定要为投资者创造出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投资业绩,即跑赢指数。

  虽然行业内还有其他标准,比如作为资产管理方的投资业绩与客户自己的业绩去比较。这种标准在很多客户心里有一定的认可度,因为你们当初选择专业投资人为你管理财富的初衷就是首先要超过自己,当然一个前提是作为投资者也要在合作期间自行投资决策和执行,而不是拿过去的历史业绩去与未来的业绩作对比。而一般情况下,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专业人士胜出。所以,这种衡量标准看似有道理,但随着投资者的成熟和证券市场的发展,长期来看并不能站住脚,因为这仅仅是专业投资管理机构存在于投资市场的最基本条件。

  当然,也有很多的投资者由于更加担心风险和厌恶亏损,他们希望在反复无常、变化多端的市场下每年都能取得绝对正收益。在2008年的这种单边下跌状况下,能取得正收益的最简单的方法不是持有任何股票等波动性大的资产,而是买入债券或存入银行吃利息就可以轻松达到毫发无损,但是这种操作手法的结果必然会在接下来的2009年里甚至是大牛市中大幅跑输指数,投资业绩很可能在排行榜垫底。(有人会想,“2008年空仓,2009年初再满仓买入不是更好?”我觉得这样几乎完美的股市演绎我认为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至少我是做不到)所以,追求绝对正回报,以此为业绩衡量标准可能只有在市场下跌的年度内才有说服力,而在市场上涨的年份里,并不能充分衡量资产管理人的工作表现,同时从长期的收益率来看会比较差,这种投资风格很难分享中国经济及企业的高速成长。这就好比古代田忌赛马的故事,田忌通过调换赛马的等级与齐威王的马比赛,虽然最终赢得了比赛,但并不能得出田忌的马就比齐威王的马出色的结论。

  我们认为,将上证指数作为我们的比较基准是一个合适的选择,因为投资者持有某一指数基金几乎不费什么代价就能赶上投资管理人的业绩。那么,你们有什么理由为我们仅仅创造同样绩效而付费呢?当然时间因素似乎更加重要,因为再优秀的投资管理人也不能在任何阶段都战胜市场,而投资本身更像万米长跑,任何其中100米的冠军往往不是最终的胜利者,投资者应该追求的是资产长期的复合增长,而不是其中某个阶段的短期收益。如果我们只拿半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去评价资产管理人的业绩,那么本质上是在做“赌马”似的撞大运,肯定是一段时间好,一段时间坏。当然一年的时间看起来有其合理性,但是实际上,至少三年以上的业绩才是比较好的考验。

  就长期而言,如果我们的年复合收益率能战胜上证指数十到二十个百分点以上,我将会感到满意,别忘了是长期而言。也许有的投资者对超越指数20%并不满意,但我要告诉大家是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特别是对于未来几十年的投资生涯来说。我们不妨先看一下复利收益表。

  复利收益表:

  年收益     10%       20%        30%

  10年收益   2.6倍     6.2倍      13.8倍

  20年收益   6.7倍     38.4倍     190倍

  30年收益   17.5倍    237.4倍    2620倍

  40年收益   45.3倍    1469.8倍   36119倍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10%和30%的收益率虽然每年的差距只有20%,但是以30年计,将是17倍与2600倍的差异,以40年计则是45倍与3万6千倍的差异。这也是巴菲特年复合20%多收益率即成为世界的投资大师,因为他做到了将近60年。从收益率表中我们还应该清晰地看到,如果有谁给你讲一个月能轻松赚10%的故事,你不妨给他讲讲100万的本金让他帮你10年成为中国首富的经典(10年120个10%是9万多倍)。

  当然,我们可能达到的任何一个优秀纪录,其相对上证指数的超额收益都不太可能总是稳定的。如果这种纪录可能被实现,那么我们尽可能这样做:在股票市场稳定或是下跌的情况下,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投资业绩。如果有一年我们投资收益下降了10%,而市场平均下降了30%,这与我们和市场都上升了80%相比,就算是业绩非常突出的一年。

  我们希望做到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取得超过上证指数年均复合增长率的回报,而不关心我们是否在某一年中超越了或者低于上证指数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能够真正的明白这一点,你们对此所表现出的赞同和理解应当不仅仅是表现在我们的表现超越市场的时候,更希望要在我们某一年的表现低于市场的时候。

  目前中国的社会虽然经济高速增长,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人的心态很浮躁,急功近利、赚快钱、早早享受的心理比较严重,所以我希望,投资者不过多在意股价短期的表现。只要知道你是在做正确的事情,是在做正确的投资决策就够了,至于市场何时会对我们的投资决策正确与否去打分,我们很难确定,至少我们觉得像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大师也不确定股价短期会如何表现。

  一笔长期来看非常优秀的投资,但用短期来看可能很糟糕,举个具体的例子,2001年上市的贵州茅台至今复权价已上涨20多倍,无论从上市至今企业利润和股价的涨幅,还是上市时90亿的市值与茅台的品牌价值相比,2001年对茅台的投资都是一笔非常优秀的投资,但如果这笔20多倍收益的优秀投资如果用短期来衡量,这个短期甚至是2年,这笔投资则显得非常垃圾,因为到2003年茅台市值曾跌到过60多亿,下跌30%。我之所以用这么多篇幅来介绍我们的投资目标和业绩衡量标准,就是希望投资者能最终成为与我们分享百倍、千倍回报的大赢家,而不是为短期的蝇头小利或是账面浮亏而成为掉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