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妇产科学界均将宫颈糜烂、宫颈内膜炎、宫颈息肉、宫颈肥大和宫颈腺囊肿统称为慢性宫颈炎,并将宫颈糜烂视为慢性官颈炎中最常见和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众所周知,宫颈糜烂是指官颈表皮被破坏,表皮下间质充血、水肿,大量多核白细胞浸润的一种急性炎症表现。在慢性宫颈炎时并无类似情况存在,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张冠李戴,名不符实的命名呢?这首先还得从正常官颈上皮的组织结构及其生理变异谈起。宫颈上皮是由表面呈鲜红色的宫颈管内单层柱状上皮和宫颈阴道部表面呈桃红色的复合鳞状上皮、表面呈鲜红色的化生上皮共同组成。妇女成长期宫颈由柱状上皮向鳞状上皮过渡,最初的柱 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为原始鳞柱交界。柱状上皮化生后,原始鳞柱交界变成了鳞化交界,此时化生上皮与其上方的柱状上皮交界为新鳞柱交界,原始鳞柱交界与新鳞柱交界之间的区域称为宫颈转化区或移行带。但原始鳞柱交界的位置因人而异,一般有3种不同排列形式:(1)原始鳞柱交界位于宫颈外口或接近外口的宫颈管内,整个宫颈阴道部甚至小部分宫颈管下段均为鳞状上皮所覆盖,宫颈表面光滑,呈类似正常阴道黏膜的桃红色;(2)原始鳞柱交界位于宫颈阴道部,围绕宫颈外口形成1个椭圆形鲜红色区,但表面仍光滑,此种情况最为常见;(3)原始鳞柱交界位于远离宫颈外口的宫颈阴道部,几乎大部分甚至整个宫颈阴道部均为鲜红色的光滑柱状上皮所覆盖。虽然以上3种排列形式都是正常的,但初学者们却错误地认为后两种排列形式是宫颈糜烂的一种表现。其实早在1925年阴道镜应用于临床后,当发现此命名不当时,就已改称其为“假性糜烂”,以与急性炎症时的真性糜烂相区分,但以假乱真,有悖科学常识,故其后曾改称宫颈“外翻”(eversion)。但因宫颈外翻是指宫颈外口撕裂后,宫颈内膜增生向外隆起凸出,与糜烂有别,故也不妥。
重新认识慢性宫颈炎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