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内膜异位


  我国妇产科学界自最初将国外eversion译为宫颈糜烂以来,数十年仍沿用旧名,至今未改,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认为国外改来改去,也找不到适当名称,倒不如约定俗成,将错就错,不变为好。近两年国外期刊及参考书又改用宫颈内膜异位(ectopia)替代宫颈糜烂。ectopia一词的内涵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但若将该名词译成中文,则又类似于宫颈内膜异位或异位妊娠的“异位”,给人以疾病之嫌,故我国学者认为采用该译名似也不妥。但如果将“异位”译成“移位”或“外移”,则既体现了正常宫颈内膜变异的实际情况,又不致误诊为宫颈慢性炎症。在此两种译名中,似乎“外移”比“移位”更接近正常宫颈的真实变异,特在此提出,并吁请妇科同道们共商之。近年国外研究发现,在正常情况下,妇女的原始宫颈鳞柱交界是随着妇女年龄增长而逐渐缓慢上移的。妇女绝经后,无论原先属于何种排列方式,原始鳞柱交界一般均退缩至宫颈管内,宫颈萎缩变小,宫颈阴道部完全被菲薄的数层鳞状上皮覆盖。正常宫颈阴道部可为柱状上皮或化生上皮所覆盖,但该处柱状上皮也可能是诱发感染的高危因素。但究竟是先有柱状上皮外移,促进感染,还是先有感染,诱发柱状上皮外移,目前尚无定论。尽管如此,临床上可以肯定的是,外移的单层柱状上皮或化生上皮长期暴露在阴道内,阴道内各种菌群和可能存在的病原体易导致上皮下间质增生、水肿,从而使平坦的红色柱状上皮变为颗粒状,甚至乳头状鲜红色斑块,且多伴有分泌物增多或性交不适,腰、腹酸痛等症状。此时,原为正常的宫颈方可诊断为慢性宫颈炎或称宫颈内膜外移伴感染。临床还可根据内膜外移的范围分为I、Ⅱ、Ⅲ度,根据炎症的程度分为颗粒型和乳头型。故临床诊断时,可用下列形式表达:官颈炎I(Ⅱ、Ⅲ)度颗粒型或I(Ⅱ、Ⅲ)度乳头型。除上述宫颈内膜外移伴感染外,慢性宫颈炎的其他临床类型表现也各不相同。官颈管内膜炎主要表现为宫颈口黏膜红肿,有脓样分泌物附着,宫颈口黏膜长期被炎症刺激可形成带蒂息肉,出现分泌物中带血或接触性出血;宫颈腺囊肿是由于宫颈阴道部柱状上皮向鳞状上皮化生过程中,前者的腺体开口被后者阻塞,分泌的黏液不能排出所致,其存在表示该处曾经是宫颈阴道部转化区,现已完全鳞状上皮化愈合,腺囊肿一般不会再增大;官颈肥大则是长期慢性炎症导致黏膜下间质过度增生和可能有间质深部腺囊肿潴留的结果。正是由于慢性宫颈炎的临床类型表现各不相同,故临床上一般很少笼统地诊断慢性宫颈炎,而是直接确诊其临床类型。还应该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宫颈阴道部长期与阴道内多种细菌接触,间质中大多有淋巴细胞浸润,故从组织病理学角度认为,95% 以上的正常宫颈均可诊断为慢性宫颈炎。由于临床诊断的慢性宫颈炎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的慢性宫颈炎含义完全不同,故应加以区分。为了避免将两者混淆,今后也可考虑临床上不再使用慢性宫颈炎的名称而直接用其临床类型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