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3岁丧父


  孔子3岁丧父,17丧母,过早地失去了亲人的庇护,孤伶伶独身一人跨入了那个动荡的人生旅程。在这个旅程中,孔子遇到的第一件事就十分麻烦,那便是如何安葬亡母遗体的问题。按照“生同室、死同穴”的规矩,孔子应将亡母与亡父合葬;更重要的是,这也是一个肯定徵在与叔梁纥合法关系的机会。可惜的是。孔母徵在从未告诉他叔梁纥的墓地。在注重礼乐教化,强调孝行的鲁国,这实在是件费解的事。《史记》只含糊地说、“盖讳之也。”至于为何讳之,可能只有从孔子出生的情形去找答案。孔子将亡母灵柩殡于当时曲阜车来人往的交通要道——“五父之衢”,以便引起人们的关注。结果一个赶车人的母亲(“挽父之母”)熟悉当年旧事,告知孔父墓地所在,孔子于是得将亡母与叔梁纥合葬于防山,即今梁公林。真乃两全其美,既肯定了叔梁纥与徵在夫妻关系,尽了一点孝子仁人之心,也确认了自己与叔梁纥的父子关系,叔梁纥那士人的头衔和勇武的名气,也许是他步入贵族社会有用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