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与平阳金舟乡陈端项佑交往
陈端字执中,温州平阳金舟乡坊下人。永乐十年(1412年)进士,授江西太平府、南昌通判。善吟咏。著有《山堂村八景记》、《悼亡八首》、《陈执中文集》。景泰间卒。传见〔乾隆〕《平阳县志》。
1442 正统七年壬戌,黄淮七十六岁,平阳陈端特地来温州南柳求《楷木杖记》。
《楷木杖记》明黄淮
(文略)
楷木是孔子故乡山东曲阜孔林中一种特有的树种。楷木坚韧而纹理细腻,枝杈直而不曲。楷木雕刻的手杖。其成品近乎黄杨木雕,但质地更坚实些。明代,楷木作为曲阜孔府的贡品,贡献给朝廷。平阳陈端手持的楷木杖,遨游山林,黄淮将他的楷木杖比喻为人处事的一种品德象征。
《山堂村八景记》明 陈端
平阳去县治可四十里许,涉江东南有村,曰:山堂小村。村上陷者,为谷润含雨露而瑞发于芝草,此则“紫芝畹”也。畹之东,突者,为山上薄云汉而仙人种莲其上,此则“白莲峰”也。峰之下,有溪清流汤汤,静影沉碧,如曳练之不绝,则“玉带水”在焉。水之侧有竹,玉干金枝,萧萧瑟瑟,如积雪之初霁,“苍雪林”在焉。自林南行数十步,有石梁焉,其下波明澄澈,可以濯锦鞍,耀神骏,此则“洗马桥”也。自桥西北林麓间,有巨石焉。其状巉岩如虎蹲踞,率遇之胆落,则“伏虎岩”也。岩之四面充斥,布濩无非云者,而其地夷以衍,则“栖云谷”在焉。谷之左右,联络巑矗,无非山者,而其屋高以耸,则“皆山楼”在焉。是八景者,具于一村,而村之居民,凡数百家云。
陈端、陈悠二兄弟少从环庵游。虞原璩(1367~1439)字叔圆,号环庵,瑞安人。幼颖敏,博览群书,词翰兼美,尤善楷书,其学远宗伊洛之传,近师陈(傅良)许(景衡)之学。征修《永乐大典》事竣,授官不拜,归隐双桥,杜门著述授徒,奖掖后进。永乐十二年九月,再征不起。他一生不喜进入仕途和功名利禄。著有《环庵先生遗稿》10卷。永乐十六年十月,环庵在二陈的陪同下,十八年后故地重游金舟乡灵峰寺,作诗《同二陈进士游灵峰寺》。
《同二陈进士游灵峰寺》明虞原璩
白发多情忆旧游,强扶藜杖踏鳌头。
婆娑月窟双珠树,飘渺云端百尺楼。
北海樽开新酒熟,西窗榻下古人留。
晓来重谒招提境,古木禅房清更幽。
钱库项家桥项姓。始迁祖项昭,字国明。据苍南《瀛桥项氏宗谱》载:“系福建长溪赤岸(今霞浦县赤岸)人也,原籍蕃盛。五季晋高祖朝任大理评事。天福六年(941)辛丑,闽王曦僭乱,战无虚(应作“宁”)日,乃弃官徙居浙江温州府昆阳金舟乡瀛桥西堡(今钱库镇项家桥),相其地势,倚山临海皆得其宜,遂家焉。创基(立)业,以贻燕谋,是为一世始祖。”夫人徐氏生子二:项瑚、项琏。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沪山凤岙,金乡郊外底店、括山乡西括、矾山、金乡城内、龙港和青田,瓯海茶山,沙城,瑞安十七都龙潜,平阳县城白石街,温州棣萼坊,广东阳江市阳东县东城镇金村、福建罗源等地。
十六世项佑,字孟贤,一字尚贤,号爱松,温州平阳金舟乡项桥(今钱库镇项桥办事处项桥村)人。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与从弟项律同中举人。官江苏镇江府学训导、永兴王府教授。后裔在镇江不知去向。十五世项聪,字尹贤,洪武十二年由人才举授直隶苏州府吴江县丞,后身为太平县尹,卒于官,人民皆痛之,其后裔不知去向。
十六世项俊,字孟明,项亿,字孟良,析居平阳白石街,后裔到明末清初去向不明,其中十八世项忻,掌管项家桥在南宋朝十一世项桂发状元的钦赐诰命和十四祖项奎,字伯文,钦赐勅命,去向不明。
1434 宣德九年甲寅,黄淮六十八岁,十六日于镇江,府学教授平阳项佑求撰《三乐轩记》及《项氏旧谱序》。
《三乐轩记》明黄淮
(文略)
黄淮从孟子的三乐观,谈到项佑取轩名为三乐轩,再由客人关于三乐观的辩论,谈论自已对三乐观的看法,幸福和快乐因人而异,模拟他人的思想,不要学习别人的行为;并与朋友项佑共勉。
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孟子在《万章上》中有云:“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
“君子三乐”,就是指君子的三种人生乐趣。
在《孟子·尽心》篇有这样一段话:“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段话告诉我们,孟子所说的“君子三乐”指的是这样的三种人生乐趣:父母都健在,兄弟也都没有什么灾病事故,从而得以躬行孝悌,这是第一乐;为人处事合乎道义,上不愧对于天,下不羞对于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而获得内心的安宁,这是第二乐;第三乐是君子传道、育人所获得的快乐,即能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使君子之道遍传天下、造福社会。
“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孟子认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也就是说,君子和常人根本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能够把道德良知存放在自己心里,时刻不忘,而这是常人做不到的。因此,孟子的“君子三乐”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道德境界上的主体内心体验,也就是说,这是君子才能获得的快乐。
父母兄弟都健康平安、没有事故,从而得以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人普遍自然的期望。这也就是“君子三乐”的第一乐。它的更深一层涵意是:躬行孝悌会给人带来道德的满足和快乐。因为这是人内心道德本性的需要。
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也就是说,人天生就具备了各种道德本性,只要返回自身寻求,做到诚实无欺,就能获得最大的快乐。因此,言行举止能合乎自己的良心本性要求,做到问心无愧,从而获得心灵的安宁,这便是一大快乐。这也就是君子的第二乐。
能得到天下英才,启发他们的心智,解答他们心中的各种疑惑,传授给他们知识,看到他们茁壮成长,并通过他们把真理遍传天下,为社会所用,泽惠百姓,这对君子来说,无疑也是人生一大快乐。
孟子三乐。那么,怎样才是快乐的呢?两千三百多年前的孟子给出的答案是,“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就是说,父母健在兄弟平安,无愧于天无愧于人,有优秀人才可兹培育,这是人生的三大乐事。当走过人世的坎坎坷坷,当阅历岁月的雨雪风霜,铅华洗尽,删繁就简,我们发现,这些朴素的快乐看似寻常,却难能可贵,这样的快乐才是真快乐、大快乐、长久的快乐。
古今获此三乐者,为数不多矣。二乐属于自身修养问题,通过主观努力可以做到。仰起头来看看觉得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不愧于别人。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君子坦荡荡。三乐有自身努力的一面,也有是否有此机遇的问题。得天下英才,首先必须使自己至少成为天下英才,达到这一步委实不易。即使做到了,天下英才能否垂拱于教鞭之下,那就属于天意了。最难办到的是一乐,这不是自身能说了算或自身努力所能做到的。“父母俱在”而兄弟末必无故,反之,“兄弟无故”而父母未必俱在。人生无常,奈何奈何!圣人孔子呢?他也无此第一乐,尚在母腹,其父已撒手人寰了。亚圣孟子本人,也是幼年丧父,由孟母一手把他带大。所以,无父之爱成为孟子一生的痛处,父母俱在之乐也成了了孟子一生的不遇之乐。由是给了我们一个人生的最大启示: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不是在有时而是在失去以后才感悟到的。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把握幸福和快乐?模拟他人的思想,不要学习别人的行为,并且通过自己主观努力可以做到三乐。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无疑是人生的最大乐事,也是最大幸事。中国人历来把少年丧父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定为人生的三大不幸,是为至理,从反面佐证了孟子之乐。但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却是人生的通病。大多数人尤其现在的人们,并不太在意和充分享受这一乐事和幸福,对父母表现得慢不经心或麻木不仁,对兄弟痛痒就更是漠然置之了。一旦有个山高水低,则捶胸顿足,悔之晚矣。更令人悲哀者,社会孝道沦丧,亘古未有!虐待父母已成司空见惯之事。世风日下,孤苦老人穷哭于道路;和风已去,六亲不认白眼于闹市。恪守孝道,乃为做人之底线,视底线不以为然,何事不出!
冷眼观世风,何以为尘世之乐焉?钱也,权也,色也!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意思就是:良好的时刻,美丽的景色。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
《项氏旧谱序》明黄淮
(文略)
黄淮先写平阳金舟乡瀛桥项氏世系源流,祖先仕历、家风传承;再叙项佑修谱情况和宗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