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于教育边缘的非主流


“当我们的教育被附加了过多的功利时,学习者和教学者都会迷失方向。只有剥开浮躁的外表,才能还教育以清白;也只有淡化这些莫须有的荣誉和称谓时,才得以静下心来研究和创新。”

 

我第一次告诉别人怎么持琴拿弓时,那年我初中毕业.对方是我的同学.当我持续性的告诉对方如何识谱拉琴时,那年我大学二年级.

 

 

在将近十年的路上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孩子们的作业很多,周末很忙.记得当年一个住武泰闸的六年级小孩,每周上课时间便是她的练琴时间.周内正常情况下是没有练琴时间的.还有一个6岁的小男孩,周末上下午晚上全满,作文奥数英语小提琴羽毛球画画.他妈妈对我说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一定要让他把小提琴坚持下来.

 

 

我想说的是,并非讴歌这些家长坚忍不拔,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而是家长们和他们周围的邻居,当你们安排这些远超孩子负荷的任务时,已经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教育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但从这些孩子身上看来,貌似将来不会那么美好,并且这个学习的过程伴随着些许痛苦.

 

 

当孩子疲惫于奥数班,作文班时,也许收获了某些升学的特权,却失去了他们探索未知的天性.

 

 

当周末赶场上课越来越成为升学必备的主流时,我希望能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家长和老师们出来叫停.升这个学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得到的这张文凭也仅仅是火车上的卧铺票,到站下车也同样得和站票的旅客踏上未知的征途.知识对将来生活的帮助极为有限,但拥有的能力,人脉,思维方式要比知识重要一万倍.

 

 

当我们的教育被附加了过多的功利因素时,学习者和教学者都会迷失方向.只有剥开浮躁的外表,才能还教育以清白;也只有淡化这些莫须有的荣誉和称谓时,才得以静下心来研究和创新.

 

 

本文来自韦茨伟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xtq1000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