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八佾》也是可以用一个字概括的,那就是“礼”。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礼”就是孔子实现政治理想的方法。第三篇也就围绕这个这个“礼”在展开的,最终得到的结论就是现实中的那些形式上的礼,并不是真的“礼”,那种只有形式没有实质的“礼”才是最大的“非礼”。在“礼”之后是必须要有跟深层次的内含的,那么什么才是“礼”的内含呢?“礼”的内含也就是“仁”。这个说的很明确,“人而不仁,如礼何?”。在《八佾》这一篇将“礼”的内容以后,最终引出了孔子之道的真正核心,那就是“仁”。于是就有了第四篇,也是孔子之道最重要的一篇《里仁》。
第四篇《里仁》,也就是在围绕着“仁”字展开论述,从而完成了孔子之学的基本阐述。《论语》的编辑者们就是这样的将我们一步一步的引向孔子之道的核心-“仁”。前四篇的基本构架就是这样子的,其中既独立成篇,同时又有相互联系。从而一步步的把读者(当然主要是学生)引至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中。虽说论语的叙述方式,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但是当我们仔细的读完这四篇,自然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论是回头再看前文,还是接着向下看,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当然这种结构我们可能不喜欢,但我们无法否认这种结构也自有一番巧妙,论语的编辑者也的确是用心良苦。
用心 良苦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