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市民化的理解和界定


  近年来,农民工市民化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不过,人们对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理解和界定存在一定的分歧,解释上也常有抵牾。政府研究机构的学者认为,农民工市民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是指农民流入城市就业并长期生活,成为城市新市民和逐步融入城市的过程,与这个过程相伴随的不仅是农民职业上的转变,而且是从传统乡村文明向现代城市文明的整体转变;狭义上讲,在中国,农民工变市民的过程,还特指进城农民工获得作为城市居民的身份和平等权利,融入城市社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阶层的过程。①显然,这里广义上的理解与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界定基本一致,强调的是城市化的过程,关注的是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长期和整体转型;狭义上的理解主要讲的是作为特殊群体的农民工转化为市民的过程,强调的是特殊人群的城市化,关注的是农民工群体在市民化过程中的身份认同、利益获取、市民待遇等。而学术界的代表性观点是,农民工市民化是指离农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克服各种障碍最终逐渐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和现象,包括生存职业、社会身份、自身素质以及意识行为市民化四个层面的涵义;具体而言,农民工市民化包括农民工从农村退出、城市进入以及城市融合三个环节。②可见,这里的界定关注的是农民工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市民、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经济、文化意识逐步转型的一系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