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管理“祖师爷”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师道尊严,各行各业均供奉自己的“祖师爷”。祖师爷未必是开山鼻祖,在某个行业里混过,无论是专业还是客串,手艺特别高超,地位特别显赫,名气特别响亮的,都有可能成为这该行当祖师爷。

  能工巧匠公输班,春秋时鲁国人,民间称做鲁班,传说中锯子的发明人,生平创造过云梯、石磨还有木制飞鸟,被木匠、竹匠、泥匠、瓦匠,乃至现代的建筑工程业尊为祖师爷。时至今日,国内优质工程的奖项被称作“鲁班奖”。

  杜康是夏朝君主,他创造了秫酒的酿造方法,被后人尊崇为酿酒鼻祖,推而广之,以粮食酿造为基础的醋坊、酱坊也尊奉他为祖师。

  与鲁班、杜康一人横跨几个领域与行业不同的情况是商业领域。商业门类本来就多,赚钱的路数就更加不拘一格,所以商人们供财神,这已经不是手艺象征,而是目标崇拜了。中国的财神有文武之分,文财神有比干、范蠡,武财神有赵公明和关云长,可谓多姿多彩。

  和中国人祖师爷分文武异曲同工的是老外对行业翘楚的称呼,称作“XX之父”或“XX之母”,如费根鲍姆被尊作“人工智能之父”,邓肯被称作“现代舞之母”,海顿被称作“交响乐之父”等等,也是别具一格。随着时代的发展了,知识的爆炸,行业急剧增生、分化,加宽加深,一大堆人都被带上了“各种老爹老娘”的高帽,特别是管理行业,什么“现代管理学之父”、“ 科学管理之父”、 “ 质量管理之父”、“零缺陷管理之父”,五彩缤纷。

  最近开始流行协同管理,仔细研读中外经典,发现配得上“祖师爷”和“之父”的牛人,实在不少,挂一漏万地列举几个吧。

  基础标准制定者:嬴渠梁与商鞅

  战国初期,昔日春秋五霸之一的秦国,君臣之间关系不协调,国势日衰,民生紧迫,士无斗志,不为各国重视。时任君主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卫国人商鞅在这种背景下来到秦国,开始了强有力的改革,首先改革奖惩制度,取消世袭的特权,规定按军功给予爵位和田宅奴隶。第二步统一度量衡,设县置。秦孝公嬴渠梁和商鞅这对千古君臣,经过两次变法,基本确定了秦国的基础标准和与之配套的顶层设计,秦国走上了强盛之路。

  工业标准制定者:嬴政

  经过秦孝公以后的五代经营,秦国空前强大,拥有了庞大的军队。古代军队中的军人都是自带武器(到了花木兰时代还是如此),从大刀到长矛,什么家伙顺手就使什么,弓箭也不例外,都是自己制作的或就地购置,五花八门。随着战争的不断进行,问题开始出现了,因为战士的箭只和自己的弓配套,所以当一个弓箭手阵亡了,另一个无法使用前人囊中的箭继续杀敌。于是秦始皇和他的谋臣们标准化了箭支的设计,使得每一枝箭都适合所有的弓。这种协同标准大大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所向披靡,终于“六王毕,四海一” ,形成了中国的版图。尝到了制定标准的甜头的秦始皇一发不可收拾,又统一文字,又建立交通标准,俗称“书同文,车同轨”,实现了中国真正的统一。

  经济标准的制定者:李斯特

  十七世纪中期, “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由三百多个大大小小的邦国组成,它们各自为政,中央权力几乎不存在。它们各自发行和使用的货币种类多达6000种,还设立了重重关卡,收取繁重的关税。在19世纪初,从柏林到瑞士,要经过10个邦国,办10次手续,换10次货币,交10次关税,内部交易成本巨高,严重阻碍着德国经济的发展。

  李斯特认为不消除这些内部关税,发展德国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是不可能,于是他呼吁各邦国建立全德关税同盟,并得到了最大的邦国普鲁士的支持。关税同盟使商品、资本、劳动力得以自由流通,有利于统一的民族市场的建成。到19世纪中期,关税同盟地区工业总产量已是欧洲第三,德国强盛的曙光初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