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今天
之所以选择以记忆抵抗遗忘,并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总是在遗忘当中,我们遗忘了我们至今还在过去当中,遗忘了我们依然处于历史的宰制当中,有时候,我们选择记忆恰恰是为了以过去肯定今天,并以此重构今天。毕竟,过去并不意味着犯错,更多的时候,历史其实还是内涵正确的一面。
韩建宇以周恩来、邓小平等领袖肖像作为创作题材,与徐唯辛不同,他没有选择回到过去,而是选择了重塑。韩建宇的刻画是“迷人”的,毋宁说,在这里一张脸就像一部历史。那历经沧桑的巨幅面孔已然消解了作为主体人格存在的“周恩来”,“周恩来”在此只是一个代称,一个符码,或者说,这本身就是这样一个主体性人格逐渐趋于消失的历史过程。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不同的观看方式,在韩建宇作品中呈现了不同的历史态度,“近观”与“远看”的结果在这里是全然不同的。近观中的画面是一个历史趋于消失的过程,远看中的画面则是一个历史面目逐渐被揭示的过程。在历史与现实之间,隐含着更多的是作者微妙的、复杂的心态。
无独有偶。李涛眼中的历史看似真实,又像虚无。如果说这里的“蒋介石”与“毛泽东”是一种历史实体存在的话,那么,画面背景的被抽空意味着即便是其作为一种历史之在,也是一种虚无。现实的力量就是这么强大,历史也好,个体也罢,在这里都显得那么微弱、渺小。如果说在这里去实体化的“蒋”“毛”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历史之虚无的话,那么背景的虚无只会使其更加虚无。毋宁说,正是现实的虚无成为一种价值支配,主宰了一切,包括历史。这或许隐含着一种怀疑的可能,但遗憾的是怀疑并没有走向真理,而是被虚无绊倒在一旁。在施特劳斯(Leo Strauss)看来,历史主义之必然性导致了虚无主义。可是,尼采早已发现,任凭我们怎么克服虚无主义,只要有所关涉,便意味着克服的不可能,且只会更深地陷入虚无的漩涡中。虚无主义是现实,以历史的方式克服虚无主义,只会更加虚无。虚无是一种宿命。与其这样,不如拥抱虚无,认同现实。
重构今天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