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时候遗忘是一种现实常态,也是一种政治常态。《开国大典》之所以反复被涂抹,正是因为这里的“历史”本身就不是真相,我们所遗忘的对象本身就不是我们真正该记忆的。可问题在于,反复被涂抹本身已然构成了历史,在这里,我们需要记忆的已经不再是《开国大典》的原初到底是什么,而是其为什么屡遭涂抹。这已不是一种艺术记忆,而是一种政治记忆。这也是今天我们站在当代艺术的视角,反思国家历史重大题材创作的价值支点所在。如果说其之所以为重大题材是国家意识形态既定的,那么,这一“既定”的背后到底隐含着多少真相,多少正义?今日重新书写这些重大题材的意义又何在?
刘大鸿选择了张爱玲和鲁迅两个历史人物作为表现对象。本来是两个并不相干的现代作家、思想家,却被他以后现代主义的方式重构在一幅画面上,赋予了另外一重意味,一重属于今天的意味。画面中的张、鲁是一对情侣,调侃的是,张被刻画为一个高大的形象,而鲁则被戏谑为一个弱小的形象,并被张搂在怀中。画面两边的对联更为醒目:“牢记他的义,不忘她的情。”刘大鸿当然是反讽的、调侃的,历史在这里只是一种媒介,他针对的实际上是“滥情”“不义”的现实。复杂的是,“滥情”与“不义”又扭曲地纠结在一起,并上演着一部新千年的“社戏”——“天仙配”。画面本身就是一个舞台,刘大鸿所表现的本身也是一个舞台。舞台上的舞台,或许就意味着某种真实:左派与右翼,激进与保守,阶级与消费……这既是历史,也是现实。
遗忘是一种现实常态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