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文化产权交易所在上海诞生,并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在全国蔓延开来。先后有60家文化产权交易机构陆续开业。还有更多的地方政府、投资公司、文化公司、传媒集团在加入筹建文交所的行列,各大产权交易所也在尝试推出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业务。专家认为,文交所数量和规模要与产业匹配,产权交易制度应尽快完善,并健全估价鉴定体制。
记者:您如何看待文化产权交易所“遍地开花”这一现象?
刘洋: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包括《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文化产业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一二线城市已成为实际上的支柱产业。
从全国范围而言,文化产业在很多地方还仅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遍地开花,但很难健康成长,很多文化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低。长期困扰文化企业不能做大做强的根本原因就是文化产权无法按照传统方式进行交易,项目、资金不能实现有效对接。各地蜂拥而起的文化产权交易所尽管定位和影响力存在不同,但是都致力于通过制度创新、搭建平台,建立文化产业多层次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体系,搭起一座嫁接文化与资本的桥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交所的成立和相关产品的发行,找到了一条解决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难的道路。
记者:文化产权交易所旨在规范文化交易市场,并为文化产业和资本对接搭建桥梁。您觉得目前来看效果如何?
刘洋:现阶段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形成了3种模式:一是北交所模式,在综合性产权交易市场中开展专门的文化产权及相关业务;二是中关村雍和园模式,基于文化产业园区设立的专门性版权交易市场;三是上海模式,建立综合性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就运作效果来看,除了一线城市文交所门庭若市外,其他很多文交所则“门前冷落车马稀”。可供交易的文化产权项目少、优质产权项目更少,投资方的参与积极性较低,甚至仅见本地金融机构的身影。另外,艺术品、版权等新型交易品种由于开展时间不长,缺乏引导和规范,交易过程中的问题也很集中和突出。
记者:目前,我国文交所在规范化运作及与资本进行对接过程中,存在着哪些问题与漏洞?如何进行有效的疏导?
刘洋:文化产权市场的中介服务滞后,特别是提供高附加值服务严重缺失。文化产权市场实质上是为文化产权交易提供规范、高效的中介服务机构,需要一系列提供产权界定、咨询策划、审计评估、产权经纪代理等专业性中介机构。另外,文化产权市场的制度建设滞后,缺乏统一性、标准化的市场体系与运行规则。
现阶段文化产权市场建设应该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为基本方式,通过提升中介服务功能和制度规范管理,打造“公开、公平、竞争、有序”的产权交易市场。一是统筹布局,有序发展。要立足于各地发展的现状,没有必要每个发达城市、每个省会都要建立文交所。二是完善制度,加强监管。要从国家层面尽快完善文化产权交易的关键制度,组建配备监管组织。三是健全估价鉴定体制,鼓励诚信经营。四是打造优质品牌,优化交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