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上证指数以2262.79点收盘,今年一季度的交易也划上了句号。去年一季度上证指数上涨4.27%,今年一季度只上涨了2.88%。显然,如果只从指数的涨幅上看,今年又再次“落伍”了。
其实,“落伍”了并非仅仅如此。A股继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熊霸全球”之后,今年一季度则再次称“熊”。无论是欧美市场,还是亚太股市;无论是深受债务危机困扰的欧洲多国,还是至今风平浪静的日韩,其股指的涨幅均领先A股。如截至3月30日,今年一季度道琼斯上涨8.14%,纳斯达克上涨18.67%,香港恒生指数上涨11.51%,日经上涨19.26%,南韩综合上涨10.32%,法国CAC上涨8.35%,英国富时小涨3.52%,德国DAX飙涨17.78%。没有哪一个“屈居”A股之下的。
温总理表示要“提振股市信心”之后,投资者的信心确实有所恢复,上证指数也从1月6日的2132.63点,最高上涨至2478.38点,幅度达16.21%。期间,个股行情风起云涌,翻番个股也不鲜见。尽管其中主要表现为题材股、概念股的炒作,但市场的“财富效应”在调动投资者入市的积极性方面,在吸引市场人气方面,在制造市场看点方面,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3月14日的一根大阴棒,揭开了股市的下跌序幕。特别是3月28日的大跌,对市场的打击尤为严重。
如果从监管层面上看,不乏力挺市场的表态与声音。如温总理提振股市信心的表态,将“强化投资者回报和权益保护”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等,体现了高层对于市场的关心。而郭树清履职中国证监会后,从火烧“铁公鸡”开始,对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对于创业板退市制度以及主板退市制度改革的推进、对于股市内幕交易的“零容忍”等,均一一击中了市场的要害与软肋,被称为“二次股改”的改革,同样让投资者对市场燃起了希望。
尽管股指一季度出现了一波反弹行情,尽管有高层的关注与监管部门的“二次股改”,但A股市场却仍然在全球资本市场中“称熊”,显然并非没有原因。首先,投资者信心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恢复。光靠喊话或表态,没有实质性的东东出台,这种口号式的利好已经引不起投资者的兴趣了。
其次,建立全国统一场外交易市场;今年1至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5.2%,为2009年9月以来首次下降;3月份CPI将出现较大反弹等消息,无不引起投资者的担忧。在此背景下,市场信心无形中会受到影响。
其三,“二次股改”虽然启动,但进展不尽人意;再加上A股市场制度建设与监管本身等诸多方面存在缺陷,使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与深层次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在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之前,股指向上拓展空间显得有点勉为其难。
其四,上市公司无休止的“圈钱”行为,是造成股市低迷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共有48家公司在沪深交易所完成首发,环比下降2%,募集资金344.54亿元,环比下降18.68%。一季度新股融资额也创出IPO市场化改革以来的新低,但上市公司的融资与再融资行为,导致市场不堪承受。事实上,尽管监管部门认为融资不是这几年股市低迷的主要因素,但其对于投资者信心上的打击却是不言而喻的。
A股市场要避免再次“称熊”,就应该切实保护好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进一步完善市场的制度建设,改变股市的错误定位。与此同时,对于市场上的违规行为,亦应严厉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