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学放过名山秀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现在得改一改了。

  武汉大学原校长、知名教育改革家刘道玉近日直言不讳地批评当前高校“道德滑坡、精神虚脱、学术泡沫”。“很多学者进不了长江学者,就巧立名目,搞了一些以名山秀水为名的学者,黄河学者、泰山学者、天山学者、闽江学者、赣江学者、珠江学者,名号有38个之多。用名山秀水命名学者,改变了实质没有?没有,他们还是原来的学者。”

  按照刘老的说法,现在的学者主要通过占“山头”,搞资源,来成就为“仙”,只要成为带有某个名山、秀水之名的学者,水平没有提高,但却在学术界“显山露水”了。

  巧立名目的各类学者计划,曾一度被认为是政府部门重视高校人才,创造条件让青年才俊脱颖而出的改革创新。但这些计划,早已变异。于地方政府而言,这类计划首先展示的是自己重视人才建设的政绩,其次,通过这些计划,成功地将各类行政指令下达到高校,再次有了新的权力寻租空间——面对既有资源(入选计划意味着有专项资助),又能带来名声(对学校来说,有多少人入选人才计划,是重要办学成果之一,对学者本人来说,只要入选计划,就是拿了钱什么事业不干,也名利双收)的政府人才计划,大学和大学教授们是很难HOLD住的。

  这就是名山秀水学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原因。表面上看,政府部门对人才极为重视,而高校也由此人才辈出,可以在学校简介中写出一长串各类学者的名单,但是,这些人才计划的背后,是各种利益交换,以及“占山头”学术。在政府计划的引导下,学者们争着“占山头”,其意图不是成仙,而是“为王”。——占了一个学术“山头”,可以获得各种资源,再以这些资源去攻占其他“山头”,学者在把自己从“某山学者”“某江学者”运作为院士的过程,也是把学术资金运作到利益链各环节的过程。

  刘老校长认为这是大学的狂躁症,从病相上看,确实如此,但分析病因,却在于学术管理、评价的行政化。因为这些学者名号,不论是政府部门设立,还是学校自己创造——各类学者名号大多是政府部门推出的,在国家推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之后,各地政府也随之效仿,把各地的名山秀水和学者计划联系起来.只有少数是学校自己设立的,而学校自己设立的,在目前的学术界还拿不出手。

  大学教师争学者名号,与申请政府课题、申报科技奖项,是一个道理。这本质就是行政评审,是行政评审的一种。而这种通过行政计划管理学者的方式,很难培养出拔尖人才来,倒会使学术的精力分散到公关、运作中。在目睹公关、运作中的种种不堪之后,运作成功的学者,开始新一轮的运作,而运作不成功的学者,则对学术灰心丧气。总之,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人失去学术理想和追求,学术不过是谋求名利的工具。

  根据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发展纲要》,对学术的管理和人才的评价,必须淡化行政色彩,实行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按照这两个《纲要》的精神,不论是政府设立的人才计划,还是大学自己推行的人才计划,都应该叫停、清理。前者毫无疑问是对人才实施行政评价,后者其实也是大学行政机构追求功利政绩的结果。可以说,如果各地、各校还在大张旗鼓地秀明山秀水学者,是公然地不把上述两个《纲要》当回事。

  另外,从保持名山、秀水的声誉出发,我也呼吁政府部门和大学,放过名山、秀水,不要用很臭的学界名声,糟蹋了这些名山、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