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能指南出快乐童年吗?


  最近,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指南》很具体地列举了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目标。针对5~6岁学龄前儿童,“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对于5~6岁的孩子,《指南》并没有标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须认字,只说明“在阅读图书和生活情境中对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教育部表示,实施《指南》的原则之一就是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今日早报5月29日)

  看到这样的《指南》,估计很多家长都笑了。教育部这样的《指南》,给人的感觉像是是火星上来的。孩子到6岁,只能10以内的加减运算,这样的孩子,能通过当前激烈的“幼升小”竞争,进入好的小学吗?要知道,现在有的地方“幼升小”的考题,有时连大学生也做不出。家长要是按照这样的指南教育孩子,到时必定大呼“坑爹”,而如果学前教育机构也严格按指南办事,恐怕坚持不了多久。

  不得不说,在学前教育超前教育、“小学化”的背景中,教育部出台《指南》,初衷确实是不错的。学前教育就应该关注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发展,不能用学科学习,以及单一的灌输教育,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剥夺孩子们快乐的童年。道理虽然并不难懂,但我不认为这能得到执行,也很难扭转学前教育“小学化”的趋势。为什么学校教育“小学化”,3~6岁的孩子提前被卷入应试的洪流?3~6岁的孩子比现在的大学生都学得累学得苦?有两方面众所周知的原因。

  其一,我国义务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小学之间存在很大的办学质量和条件差异,由此存在严重的“幼升小”择校热,家长为了让孩子能进一所更好的小学,不得不让孩子早学一点,多学一点,而那些“小学化”比较巧妙、做的不错的幼儿园、学前教育机构由此受到追捧,被冠以特色幼儿园之名。

  其二,我国中高考是以语数外等几门学科考试成绩为依据进行录取,因此,这几门核心科目成为基础教育的重点课程,幼儿园小学化的目的,其实是“从幼儿园开始准备高考”,就是幼儿园开设的特长班、兴趣班,也服务于未来高考,即曲线高考。

  如果我国义务教育均衡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中高考制度也不进行实质性改革,学前教育小学化几乎不可避免。要遏止小学化趋势,教育部门更应该做的是切实按照《义务教育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治理择校热,同时推进中高考制度改革,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为学校(幼儿园)的个性化教育,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教育部此次发布《指南》,应当是对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具体落实。但即便今后进一步在《指南》基础上发布禁令,严禁幼儿园上有关小学的内容,也无法得到执行。事实上,在教育部发布《指南》之前,我国一些地区,如南京、广州都已经对幼儿园“小学化”说不。可其结果却是,禁止了公办幼儿园公开的上小学学科内容,但防不住这些教学内容以兴趣班名义出现;禁止了所有幼儿园园内的这些教学活动,但禁止不了校外学前教育机构的培训,甚至可以说,越是禁校内,越让校外培训机构生意红火。

  这一《指南》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提出素质教育概念,并倡导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很是相象。对于素质教育,多年的现实已经检验,经过20多年的倡导,眼下的应试教育风气比20年前更盛。所谓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踏踏实实。这充分说明,不改革中高考制度,不针对现实教育问题,开出对症的药方,单靠倡导和指南,是指南不出良好的教育局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