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催火“考试经济”!
文/交广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首席专家谭小芳
前言:
高考经济,即善于把握“商机”的商家们把目光投向高考这块“唐僧肉”:诸多健脑、营养补药吹得神乎其神,让人怦然动心;各类《考试宝典》充斥书店报摊,叫人眼花缭乱;各个宾馆打出“考生客房”、“高考套餐”招揽顾客,令人目不暇接;各大网站推出专家、学者咨询答疑,“高考状元”聊天对话,把人搞得神魂颠倒。一时间掀起了发高考财的热潮,各种宣传热闹非凡,把“高考经济”炒得红红火火。
每年这个时候,高考都会成为热门话题,今年也不例外。著名领导力培训专家谭小芳老师发现,有4成家庭在孩子的高考之年要花掉10万元,包括营养、补课、模拟考试在内的各项开支,平均每天达300元以上。有媒体报道了考生们顽强参加高考的场景:重庆一名多处骨折的考生,拄着双拐进入了考场;哈尔滨一名生病的考生,躺在担架上进入了考场;北京一名考生刚做完胃穿孔手术,仅靠输营养液维持体力,也进入了专门的备用考场。更有一名长沙女孩,在母亲被车撞晕送医院的情况下,强忍悲痛参加了考试。
高考影响的不仅是考生的命运,其背后的高考经济也重压着各位考生家长。近日,一则“高考成本变迁示意图”的网帖很火:“70年代一本练习题,一碗绿豆汤,高考花费5毛钱;80年代买套好文具,花费10元钱;90年代买复习资料,喝妈妈熬的鸡汤,花费350元;00年代请家教、租宾馆,高考花费5000元;10年代请一对一补课、订营养餐、租学区房花费4万元。”几代人晒当年的高考成本,从5毛钱到5万元,除了物价上涨因素,变化之大令人吃惊。元高考两天酒店房间费+午餐费+交通费=近千元
许多家长都表示为了孩子中午能够休息好都提前在考点附近预订了房间,“酒店价钱也上涨了,再涨价,咱也得住啊。”几位考生家长算了一笔账:排除零碎的花销,仅仅是酒店房间费+午餐费+交通费,一个家庭高考两天时间的花费近千元。
李先生的家住西荷花园,孩子的考点在西光中学,乘出租车单程需花费15元。“我半个月以前就预定了酒店,一是到跟前房价肯定要涨,二来也害怕没房子了,而且高考期间酒店根本就没有钟点房。”李先生预定的酒店一天的房价是180元;中午为了保证孩子的营养,一家人选择了饭店推出的套餐,一家三口共花费150元。两天下来,李先生一家为了孩子高考总共花费720元。“孩子辛苦了12年,为的就是这两天,花点钱就花吧。”
家住三桥的米先生“行动的晚了些”,结果遇上了酒店价格上涨。孩子考点西安中学附近,最便宜的酒店价格是460元/天,对于他这种靠打零工来赚钱的人来说有点吃不消,最后找到了这家普通的宾馆是170元/天,“咬咬牙也就过去了,总比没有强”。高考备考有人5000元租了2个月“大宅”
这3天过得真是不容易,而陪考的经历其实从两个月前就开始了。2年前,李女士夫妇到杭州打工,女儿也跟着一起转学到杭州就读,因户口一直在西安,今年4月孩子就回来备考,为了孩子,一家人在西安租了房子。“因为只租两个月,很难找到房源,托了多家中介,最后找到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其实我们不需要这么大的房子,光房租一个月就要2500元。”
买菜和水电燃气费暂且不算,两个月房租是5000元,还有物业费、停车费,七七八八的费用加起来还要再花1000元左右。早饭是放心早餐,共5元;午饭是包括土鸡煲在内的五菜一汤,自己家里做,大约30元;晚饭是四菜一汤,约30元。刘女士说,为了避免儿子在赶考途中奔波,高考前一天,全家人就住进了考点附近的宾馆,每天大约200元,一共住3晚,花费了600元左右。高考盘点酒店领班带您认识“六最”家长
而且,已经从事11年酒店工作的胡小姐,年年看高考,最大的感觉就是,考生好像不紧张,倒是家长很紧张。她还特意从接触过的家长们订房的这个细节,给记者做了有趣的解读。
最性急的家长:最早预定房间的家长,春节前就打来电话了。
最较真的家长:高考前几天要先来看看房间,不但看得很仔细,还要看隔壁住的是什么人,如果不是高考生也不行。
最“迷信”的家长:说是算过黄历了,小孩的名字跟高考时辰的最佳时运是不能跟一些数字凑在一起的,所以必须跟一些房间号的数字避开。
最“实战”的家长:怕孩子认床考试期间休息不好,把房间包了一个星期,考试前几天就来了,说是让孩子适应住宿环境。
最“浪费”的家长:一个妈妈包了一个房间,时间是2天,结果后来只是在一天中午时让孩子休息了3个小时。
最“气派”的家长:有个家长从5月1日起包了一个
终于考完了。昨日下午走出考场,石家庄市的考生们如释重负。接下来干什么?先聚餐,然后去唱唱歌,好好放松一下……昨晚,大批高考后的考生走出家门放松,饭店、啤酒花园、KTV、网吧、游乐场都聚集了不少高考生,不少家长也想让受尽“高考煎熬”的孩子好好玩一玩。
除了家长安排,还有不少考生选择和同学们结伴去“放松”。在怀特商城旁的一家饭店,记者看到,有一所学校一个班的高考生们在此聚餐,一下子就包了三桌,气氛热烈而放松。考生们告诉记者,吃完饭,他们还想去旁边的KTV唱歌。
谭小芳老师发现,“凭高考成绩单和相关证件购买手提电脑,每100分抵100元!”从旅游公司到网站到商场,也趁着高考余温再次增加收益。分数换折扣,还有更多地方行得通——“谢师宴”,饭店赶着高考经济潮不失时机推出特惠餐;激光矫正近视、切割双眼皮、牙齿烤瓷,家长带着儿女美容忙。各类商家打着“为考生服务”旗号,纷纷推出凭成绩单、准考证可享受8折、9折优惠的促销招数。
谭小芳老师认为,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的现象,已经有所缓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今不论是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水平,还是社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劳动报酬都已今非昔比,一些地方出现了升学取向多元发展的趋势,不少学生选择不参加本土高考而去国外参加“洋高考”。这种变化已经为推行“素质教育”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契机,实在不宜再以“高考虽非最好的却是最可行的选拔人才机制”为理由,来迟滞对升学机制加以改革了。
旅行社也相继推出了专门针对高考生的旅游线路。过去,箱包、新衣和一些简单的床上用品,是家长为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孩子准备的礼物,而现在,这些东西似乎已显得太过微薄,笔记本电脑、MP3和手机成了准大学生们的必备行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呢?”这是人尽皆知的“钱学森之问”。当莘莘学子为了高考得一高分,而不得不点灯熬油,埋首于机械记忆课本里的知识点时,大师振聋发聩的这一问依然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