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特区如何建出特色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有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山东、广东等12个省区市开展人才特区建设试点。人才特区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人才特区承载着怎样的使命和任务?应该如何建出特色?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上,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和人才工作实践者——

访谈嘉宾:

王通讯 中国人才研究会顾问

潘晨光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胡跃福 湖南省社科院人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苗月霞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胡 逸 江苏无锡市人社局副局长

杨建华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

人才特区重在体制机制创新

◇人才特区的核心问题是出一流人才,创造一个有利于杰出人才成长的环境

◇人才特区建设,重在制度改革,首在政策创新

 

记者:随着人才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地方提出了建设人才特区的目标,以期占领区域人才竞争制高点。人才特区建设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人才特区承载着什么样的特别使命和任务?

王通讯:所谓“特区”,其实就是一种试验区,与当年经济特区一样。之所以名之为“特”,就是因为与众不同。特区乃特别之区,即施之以不同的政策的地方。这种政策对吗?不一定。但是,由于它只是在这个特殊的区域实行,即便错了也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也就是能把错误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这其实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理论在人才领域的实践。用学术语言讲,叫做“试错理论”,或“试验田理论”。一旦取得成功,就能在更大或全国推广。今天之特,明天就不特了。人才特区的出现,其实反映了人们对时代变迁的深刻理解。中国改革开放,前30年与后30年依靠的战略资源不一样。前30年靠招商引资,后30年靠招才引智。认识上的变化,能够产生行动上的变化,乃至发展局面的变化。

潘晨光:人才特区是人才强国的一项战略性举措,承担着为人才强国找到一条正确道路的历史使命与任务。人才特区要直面钱学森之问,核心问题是出一流人才。阻碍我国科学大师的产生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传统历史文化中一些落后时代的东西,没有彻底扬弃,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这是一个解放思想的问题;二是现行体制机制制度有不利于人才成长、流动、使用的体制机制障碍,这是一个管理的问题。人才特区建设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在科学人才观指导下,以新的人才理念、人才思想、人才理论、人才文化为思想武器,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制度,创造一个有利于杰出人才成长的环境。因此,它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短期行为,不是简单的给出几项优惠政策,增加一些经费、招揽一些人才就可以了。

胡逸:特区之“特”,恰恰就在于只是限于少数地区的行为,如果所有地方都要建设人才特区,就没有特区了。人才特区之“特”,说到底就是允许有更加宽松的改革权,允许人才管理模式和政策具有优先性和特殊性,允许在与国际人才管理接轨上突破现有的体制政策限制。因此,推进人才特区政策创新,继而带动体制机制创新,是当前人才特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没有体制机制的突破,人才特区建设就成为空中楼阁。

胡跃福:人才特区建设,说到底是要创新人才制度,破除一些不适应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人才管理体系与国际接轨。30多年来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制度必须经过政策创新并逐步累积才能最终确立,政策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基础和先导。经济特区的发展为人才特区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人才特区建设,要遵循并沿用这一路径,以人才政策的创新带动人才体制机制的变革。可以说,人才特区建设,重在制度改革,首在政策创新。

要避免同质化竞争

◇人才特区建设切不可盲目一哄而上,造成恶性竞争,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每个特区应有自己的使命与任务,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两个人才发展问题

记者:目前,全国已有12个省区市开展了人才特区建设的试点。从当前各地探索建立人才特区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哪些问题?

胡逸:目前,一些地方的人才特区建设还带有早年招商引资时代的特征,基本上是借鉴经济特区招商引资的经验和思路。许多人才特区的方案和设想,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大都市还是县级市,都把提供优厚条件引进人才作为重点,在本地区的人才制度建设和人才开发机制等方面仍缺乏突破和创新。各地不加区别地出台相同的举措,必然带来更加激烈的人才竞争。许多地区通过项目扶持资金、安家费的比拼来吸引人才,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苗月霞:当前,还有很多人才特区靠比拼资金支持额度来吸引人才,把人才特区建设当成了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一些人才为经费而非事业发展流动,在不同地方申报类似或同样的项目,以争取更多经费。需要警惕这种人才特区泛化的倾向,切不可盲目一哄而上,造成恶性竞争,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应该充分考虑到已有人才特区的典型性、示范性和人才管理改革内容的实用性、适用性,既要有所借鉴,又要因地制宜,分地区、分阶段、分层次地实施,在改革中结合当地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建立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人才特区。

王通讯:今天建设人才特区,与以往的不同就是要有世界眼光、国际胸怀。发达国家的科技园,讲究吸引各国优秀人才,目的是实现异质互补、合作增强。例如美国硅谷,就是一个各国精锐、各色人等的汇合之地。相较之下,我们的特区对国外高科技人才吸引力还不够。即使是中关村这样具有很多优势的人才特区,对国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仍难以令人满意。据中关村软件园人力资源报告提供的数据,2010年,在中关村工作的外籍工程师仅260人,占比仅为1.1%。 潘晨光:人才特区应统筹考虑、科学设计,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践检验的原则。特区之间可以学习,但不可效仿,学习者生,模仿者死,都一样就没有意义了。每个特区应有自己的使命与任务,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两个人才发展问题,就是很大的贡献。因此,从开始就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避免过去经常出现的“一窝蜂”、“一刀切”、“短平快”的现象,一开始就不要走弯路。

特区建设要突出地方特色

必须着眼于本地区发展实际,突出人才政策创新的地方特色

◇紧密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实现人才特区建设和地方产业发展互相促进

记者:人才特区没有现成的模式,在人才特区建设过程中如何避免同质化的误区,建出特色来?

胡跃福:当前各地的探索事实上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这并不是说人才特区建设就没有一定之规。国家人才发展规划明确指出,“鼓励地方和行业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与国际人才管理体系接轨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其实就是对人才特区建设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要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突出人才特区建设的地方或行业特色。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资源禀赋不同,产业结构各异,发展态势和战略目标千差万别。人才特区建设必须着眼于本地区发展的实际,围绕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改善民生的需要创新人才政策,突出人才政策创新的地方特色。

苗月霞:特区建设要明确服务发展的目标定位,紧密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和特色产业,实现人才特区建设和地方产业发展的良好结合和互相促进。如,厦门市结合独特的对台区位优势,建设两岸人才特区,促进两岸人才交流与合作;广西结合当地的中医药和水牛养殖等地方特色产业,建设人才“小高地”,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要鼓励各地开展多种类和多层次的人才特区建设,要通过政策创新的深化,在人才反映突出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体制机制有所创新,避免一味“求高求全”和同质竞争的弊病。

胡逸:特区建设要在遵循人才流动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地方特色,避免雷同和复制。人才特区就是通过特殊的人才政策来积极引导和干预人才流动,从而在特定区域形成人才高地。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人才基于其特殊商品性背后的流动规律。人才特区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不能通过突击式的行为来促进人才特区建设。必须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人才创造自身价值提供合适的环境。同时,人才环境建设要和各地原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相适应,要体现各地的产业特色,避免各地的人才特区建设成同样的模式。

王通讯:创新的前沿是“隐性知识”的流动,而非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带有不确定、讲不清的性质。这就需要通过相互交流而明确起来,变成可被大家所理解的知识。据研究,自发形成的区域更容易出现灵感,也更容易实现碰撞,并升华为“想法”。所以,人才特区内应多建一些茶馆、咖啡馆、小剧场、啤酒屋,为人才之间的思想交流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这就是所谓的“管理意外发现”,不要让这些可贵的闪光的点子流失掉。

准确定位政府角色

◇政府要逐步从“前台导演”转变到“后台服务”的角色

◇在帮助人才创新创业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超越支持或服务的“度”

 

记者:在人才特区建设过程中,政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特区建设的推进,各地政府应该如何准确定位?

王通讯:美英法发达国家的高科技园区,最早是由点式爆炸而生发起来的。这主要依靠的是市场的力量,也就是需求与供给的相互作用,价格机制的作用。我们的人才特区,明显的属于政府推动型。政府的力量是纵向的,市场的力量是横向的,二者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还是一个正在探索的课题。提高特区的市场化水平,有利于形成自动生发机制,推动特区不断发展壮大。提升市场化水平,重在两条:一是要让用人主体去发挥引才用才作用,二是政府逐步从“前台导演”转变到“后台服务”的角色。

杨建华:在建设人才特区的过程中,政府一定要准确定位,要在帮助人才创新创业上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包办代替本来应该由企业自身应该承担的事项,不能超越支持或服务的“度”,否则只能适得其反。政府应在人才需求调研基础上,研究制定人才培养规划,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完善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软硬环境,创新人才服务方式;要充分尊重本地产业发展的需求,尊重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规律,依托市场机制来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人才、激励人才。

胡逸:在宏观层面,要统筹规划全国的人才特区建设工作,着力打造人才优先发展的示范区域。并非所有区域都适合建设人才特区,人才特区建设要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展,要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观念先行。要加强对国家级人才特区的加速建设,为全国探路,成功探索出具有全国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人才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