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科”问题的概念及科技创新的突破口


 

重提5年前说的“三科”问题也许正合时宜
 
 
一、关于我那“三科”问题的旧话重提
 
5年前的2012年7月9日,我在价值中国网微媒体提出“三科”问题,认为科技创新的关键是:知识产权严格保护的法制+科技发明、科技发现、科技发展的繁荣市场中介。中国人创意无限,关键是让“三科”无后顾之忧。维护其产权,适配其价值,中国必大兴!
 
后来的2012年7月14日、我在价值中国网发表了职业日志《关于三科问题的概念及科技创新的突破口》(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12-7-14/916839.aspx),并在次年2013年11月11日长江商报发表了《“三科”问题与创新驱动》的文章,都系统拓展表述了相关定义。认为:就像“三农”问题一样,科技领域也有“三科”问题,至少有这样四个层面的概念:第一层面,科技法制、科技体制、科技机制;第二层面,科技行业、科技单位、科技人员;第三层面,科技事业、科技产业、科技环境;第四层面,科技发明、科技发现、科技发展。
 
回到目前,划时代的我党十九大胜利召开,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思想,我倍感振奋。十九大提出坚定实施七大战略,科教兴国战略首当其冲,人才强国战略紧随其后,接着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前三甲一摆布,无疑感觉出国家对科技问题极端的重视。如果说在传统模式发展的5年以前,我提出“三科”问题不合时宜的话,那是否意味着今天,我重提“三科”问题,是否就欣逢天线和地气的对接良辰?
 
我想啊,在原封不动COPY2012年7月14日、2013年双十一那两篇文章之前(见本文三、四),有必要将当时所提复杂的“三科”问题,凝练为这样三科:科业、科制、科者。科业问题,主要表现为科技事业薄弱、科技产业滞后、科技大业未成体系;科制问题,主要表现为科技体制束缚、科技机制僵化;科者问题,主要表现为科技人才数量、质量、国际领先性、团队力量不足。
 
二、党的十九大对科技问题的战略部署
 
针对这些重大的问题,我一直期盼并呼吁,应该实施国家战略举措。如今,天上布下及时雨,十九大报告,正好做出了重大的部署。主要体现在第五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当中的“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那一段里。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接着,报告对具体的战术路径做出了部署。我梳理其内容与我提出的科业、科制、科者这“三科”概念的对应似乎为(不确切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针对科业问题: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针对科制问题: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针对科者问题: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三、5年前发表在价值中国网的拙文
 
关于“三科”问题的概念及科技创新的突破口
徐新桥 原创 | 2012-07-14 20:59 | 收藏 | 投票
关键字:创新 发展 科技 体制 “三科”问题 
  
就像“三农”问题一样,科技领域也有“三科”问题,只不过它比“三农”问题更多层面、更加复杂。
 
“三科”问题至少有这样四个层面的概念:
 
第一层面:科技法制、科技体制、科技机制;
 
第二层面:科技行业、科技单位、科技人员;
 
第三层面:科技事业、科技产业、科技环境;
 
第四层面:科技发明、科技发现、科技发展。
 
上述“三科”问题的四个层面,有的问题会有部分内容重叠,但主体内涵并不交叉。最根本的是第一层面的“三制”;最核心的是第四层面的“三发”。制度中又以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最为关键。中国人创意无限,关键是让“三科”无后顾之忧。维护其产权,适配其价值。
 
就说说科技法制吧。《科学技术进步法》是我国比较重要的一部科技综合法律。而其它法规中对科技支持鼓励发展的条款,以及类似《专利法》这样的科技类的专门法,也都属于科技法制方面的法律。当然,法制不仅仅是法律条文,有法可依,更包括执法、法律可持续行为、法制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目前,我国的科技法制主要还是规制国内的相关行为,尚无条件用高强度的科技投入和优良的综合条件,强烈地吸引境外科技人才和力量来为我国服务。当然,这涉及到综合国力的状况,以及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环境和生活的环境。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深入和卓有成效,比如美国,参议院于 2000年 10月4日以压倒性多数通过《 21世纪美国竞争力法案》,该法案主要增加移民局在2000年至2002年 H1- B签证核发的数额,以引进外国高科技人才,协助国内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此法案随后在 17日由克林顿总统签署通过。国会公布的《2009年美国恢复和再投资法案》包含增加133亿美元科技投入,其中研究和开发99亿美元.研究和开发设施没备34亿美元,新增133亿美元主要流向美国竞争力计划所重点支持的一个机构:美国家科学基金会增30亿美元,能源部科学办公室增20亿美元.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增5.2亿美元。2011年11月29日美众议院压倒性票数通过高科技移民公平法案(H.R. 3012),这都体现了美国科技法律对政府投资促进科技进步和科技人才引进的重视。
 
再说说体制。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国家层面的科技宏观管理机构。比如美国,参与科技发展计划决策的行政部门分三个层次,其中,第一层次是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STC),第二层次是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第三层次是从事研发工作的有关联邦政府部门和机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甚至由总统亲自兼任主席。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设在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负责处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具体事务。现阶段,我国的科技体制也存在与科技进步发展的要求严重不适应之处。比如,国家缺乏权威的科技整合协调行政机构。目前,最大能力的综合机构当属国家发改委,但其职能主要是综合性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管理,而且主要是规划、重大基本建设项目、价格等宏观调控、综合性的政策。虽然科技是其中的内容,但不是主要内容。在面对亚洲金融风暴和国际金融危机的长达14年来,以巨额的政府投资主导的基本建设,发挥了巨大的救世主作用,但已经走到强弩之末。现在是该启动长久的而又深刻的科技创新主导的科技发展的关键时刻,巨大的政府投资应该转移到这方面,宏观调控的综合措施也要跟上来,比如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之类。而国家发改委显然不是这方面的主打机构。那么,国家科技部是否可以担当此任?它能够综合协调各部委,包括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公安部、新闻出版署吗?显然难以担当此任。因此,科技体制仅从国家宏观层面,就面临着不适应发展急需的问题。
 
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已经累得快要趴下,基础设施完善得差不多,边际收益递减,几乎到临界点的境地;出口拉动受到国外不景气、消费拉动受到国内最具潜力消费群体荷包干瘪的限制,成效甚微。拯救中国当下乃至相当长时间的经济发展,唯有科技创新。那么,诸君,科技创新的关键何在?突破口又在哪里?
 
科技创新的关键:知识产权严格保护的法制+科技发明、科技发现、科技发展的繁荣市场中介。突破口就在首先建立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科技机构,可设国务院至低层级也要由常务副总理兼任主任的国家科技委员会。须知美国可是总统兼任科委主任的!
 
【1998年8月26日在《中国经济导报》首提“农村”、“农民”及“农业”这“三农”问题;现在2012年7月14日在《价值中国网》首提多层面的“三科”问题】 
 
强调:解决中国第四层面的“三科”(科技发明、科技发现、科技发展)问题的关键:充分发挥政府之手、市场之手,两手都要硬,都要抓住关键环节、要害问题。当下这个节骨眼,科技体制是一个关键;知识产权严格保护的法制+“三科”繁荣的市场中介,也是关键。中国人创意无限,关键是让“三科”无后顾之忧。维护其产权,适配其价值,中国必大兴!
 
 
四、4年前双十一的拙文
 
长江商报消息(原标题《“三科”问题与创新驱动》,2013年11月11日) 就像“三农”问题一样,科技领域也有“三科”问题,至少有这样四个层面的概念:第一层面,科技法制、科技体制、科技机制;第二层面,科技行业、科技单位、科技人员;第三层面,科技事业、科技产业、科技环境;第四层面,科技发明、科技发现、科技发展。
 
上述“三科”问题的四个层面,最根本的是第一层面;最核心的是第四层面的“三发”。制度中又以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最为关键。中国人创意无限,关键是让“三科”无后顾之忧。维护其产权,适配其价值,便是创新驱动的基础。
 
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发展从工业化初期、中期,升级到工业化后期,跃迁到后工业化时期,都是利用科技创新来解决能源等要素资源的瓶颈制约,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因此,对科技创新极为重视,美国甚至是总统兼任国家科委主任。
 
科技创新是中国建成小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甚至是必由之路。当然也是湖北率先建成小康、构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撑点。湖北省的科教优势在全国十分突出,但惟楚有才同人才外流的现象并存,科技要转化为生产力,还需要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竖立产业第一,科技创新为首的理念,为创新驱动营造实实在在的政策环境。
 
事实上,在创新驱动方面,中央政府提供了顶层的宽松政策。比如GDP指标今年计划增长7.5%,就透露出引导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信息。结合十八大强调的科技创新驱动,不难发现,经济结构调整除了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之外,更应该意味着科技结构、科技含量,加强集约增长、内涵增长,加大内生动力。这也是引导社会对依靠大规模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以及大量的能源原材料消耗主导的增长,加以修正和完善。
 
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已经累得快要趴下,重大基础设施边际收益递减;出口拉动受到国外不景气、消费拉动受到国内最具潜力消费群体荷包干瘪的限制,成效甚微。强化中国当下乃至相当长时间的经济发展,唯有科技创新。但创新驱动需要突破“三科”问题的几个关键:知识产权严格保护的法制,加上科技发明、科技发现、科技发展的市场中介的繁荣。而突破口,就在于首先建立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科技机构。
 
(作者系湖北省发展战略规划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