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际调研角度浅析山区孩子教育(从自己笔记中摘出部分


从实际调研角度论山区孩子教育
              孩子是明天的未来,祖国的希望               
                            -------不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
   关注孩子的教育是让未来的明天更好的基础
                                -----------夜想了一下

      突然打开自己写的一些记录,零散而真实。根据一些故事简单总结成文,之后又删去后面一部分。只想谢谢自己的认识。可以与这方面的有兴趣关注者交流,也可以自己借鉴。

     初三那年,我参加一份比较正式的工作,联通光缆线路卫星定位测量统计。我从贵州望谟徒步到贞丰。高三去册亨与安龙交界处,那里离广西很近的地方继续务工。之后冻灾那年自己骑自行车从兴义到安龙。大学期间,大一之后开始去河北农村,之后天津的农村也十分愿意去走进。于是回到家乡对一些农村正的开展调研。大一一个人主要对一些沿路的开始调研,大二带一群之前不认识的六所大学的同学到山区农村调研,从兴义到安龙,经坡脚、者干、后徒步经册亨巧马,丫他等地。大三继续,安顺、贞丰、册亨、望谟等地农村。我们去过的地方有的真的很偏远

    我算是幸运的一为农村的孩子。得到很多人帮助。也会坚持自己的坚持,坚持学会怎么坚持。从几年的实际调研核对家乡山区所了解,加上有幸在外面的见闻。也装装谈谈一些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是回答了一些好友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其实觉得,很多东西,做还是重要的。然而,不是很多事情很多人都能做,然而,谈的人一大堆。去多场合,总是会遇见那些满腹经纶的人。谈得个个都跟专家似的,而且还会时不时问很多感觉很有学问内涵和很流行的社会在热烈讨论的问题。一般遇到这些的问题,只是感觉才疏学浅,答都答不出。其实,我只是以为我到过一些农村认真去发现某一些专家们畅谈的但是又不知道的东西。

    只是,自认为我了解不够,还和他们有差距。故不敢乱发表很多言论。

   什么三农呀  什么留守儿童以及农村很多问题。   同学们  老师们 专家们一个分析的头头是道。然而做的时候或者前,十有七八问道,我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不扯远啊)

 

   认为导致或者算是影响山区孩子教育现状的一些因素有家庭、社会、学校、孩子自己本身、其它
    自己幸运地出生在我国西南山区,贵州省一个更南端的县城的一个偏僻的农村,才通公路通电得没几年。还没有通水,引水工程在那里用浮云这个词语来形容。目前的引水全是村民自发或各自组建的。并在那生活到现在,由于求学的需要,小学五年级离开家到很远的地方,那儿徒步有约五个小时 ,而且所经之地带有危险 。现在想来较为心寒 ,一步一步的我离家越来越远。
到县城 ,到市里 。再到今天在异地。
    不知道从何时起,我学会试着思考山区教育的问题 ,并为之而慢慢地收集一些我目前能了解到的材料 
     也不知道何时起 ,我开始认为农村是很难受,但是不能为此而逃避。他需要更多青年的投入,为他带去激情和开拓的斗志,农村其实是一片希望的田野 ,一篇动人的文章。  
      由于自己对这些事多了个心眼吧。再加上在外面的见闻和通过这几年来的对山区的所见所感。对于山区孩子教育状况。我想自己还是有必要叙说 。肯定不是很全或者不是很让人赞同。他至少代表我个人的一丝观点还有可能也代表一部分人的想法。因为这些是来源实践。而不是本本主义。
   大学的我,成绩确实不敢炫耀。进图书馆基本看看的是三农方面的书,和农村教育的。对于山区教育的一些问题,我也查看一些图书,其中好多书没有我的想找的有一本钱理群的《中国乡土教育 》这本书中提到几点很好 。还有一本 <农民农民 >

 

  以下为自己的实践总结反思中的摘出来的一部分。(此次不把所有问题详细分析。以免经历丰富的人批评我大言不惭,是的。怎么说。我也只是已将毕业,可能失业的学生。农村出来的学生而已。前面部分适当说说一点。后面的我把自己的实践案例删除在发表的。不用问为什么)
一 家庭
     家庭因素是很重要的。山区孩子的启蒙教育大多数有家长或者亲人帮助而实现没有幼儿园,学前班。更没有太多玩具或者其他新的事物提供享用。
     1 父母对孩子的启蒙看法、态度 
   父母均为农村农民百姓,出去外面闯荡过的父母,大部分还是知道外面的社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也能有更多的知识,少吃苦。更比较有远见的父母还会要求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做些为地方带来好处的人,这类比较少。
   父母在孩子启蒙教育阶段加以适当的诱导或者给予合适的环境将会更加促进孩子学习的动力。在孩子的启蒙阶段,家长不应该抱着“管它的,一棵小草有一棵露水养”这样会导致在这个阶段孩子就受到懒惰和不好的外界环境影响。
    我到很多农村,有的到一年级的年龄还没上学。有的却是是因为条件不允许,有一部分是因为没意识到。
     2 对孩子的管教
    孩子也很需要交流,他们需要理解。更是需要管教。
    我曾经带几个孩子,我让一个五年级的女孩写一篇作文,其实就是让他自己想随便写什么都行。他说很想长大,大致原因就是。她觉得大人有的时候做的就不很对,但是不能反抗。而自己做的是对的,可是还会挨骂,且还不能反抗,就觉得似乎是大人有的权利多。和她聊聊天,感觉在她的眼中年龄越大的人就有的权利越大。所以她很想长大。
    这个孩子很听话,成绩十分好。有委屈自己心里忍着。她是家里长女,所以很懂事。不过我遇到一些农村有的地方却相反。
一部分孩子在这个才十岁左右的年龄阶段就开始抽烟、赌博。尤其是在信息不是很闭塞的偏的处于移民范围内的少数民族地区。金钱的利益让孩子以及家人都没有之前对知识的那种渴望的期盼。这个现象尤其是在我调研的时候经过的移民的地方最为突出,主要是由于一下子这么多闲钱,大家不知道怎么规划使用。
     3 父母的学识也会影响孩子的教育
    家长的知识也会影响很多孩子的想法以及对学习的态度。还有就是父母的见识、知识较广会让孩子比较容易接纳新的思想。而且可以给孩子解决很多的简单的疑问。
       4 父母对外界事物的看法
    一部分人都认为读书上学,然后上大学,然后当官或者挣很多钱。这种思想在穷的农村比较多见。其实很正常,毕竟受苦难的日子太多了。都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穷苦的生活。尤其是父母本身就被一些实际的现象逼迫,家里遇到困难或者去办点小事(有时候就算去办户籍证明、去政府半点小事)都会被受到一些委屈,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孩子身上。希望自己家娃儿将来当官或者说至少不要受气。于是这样的驱动下,孩子受到太大的影响。其实不单单农村了。城市,一部分家长也会如此,把孩子教育(升学,考进的是否是重点中学或者名牌大学)当做一个资本去经营了。
     然而,部分家长只顾让孩子接受教育,也是以为孩子当真能修行出来,可是不知道这当中有的走上不归路。因为农村孩子到城里后,所谓的面临境况有点“夹生”(不愿回农村,怨恨自己的出生,但是又呆不进去城市的情感)的感觉。甚至,渐渐地,即使孩子有作为也慢慢远离这块土地。因为乡土情结太少。父母给的只是希望孩子远离贫困而已。
    一些新潮进入农村,冲击的不是人们的眼观、感官。还冲击人们接受事物的思想。其实更可怕的是,若有不当还会冲击乡土文化,冲击中国乡土文明。当然,乡土教育就弱弱地进行着等待强暴的得逞。
      5 周围的亲人榜样
    农村,在偏的地区。家族式的模式还是存在的。如今的家族意识和议事制度变得很淡薄。但是在这个相对来说信息不很畅通的地区,我去过调研的很多农村还是存在的,甚至还有家族式的一个模式仍然在一个镇上。一个村,一个乡,一个家族中的一人的事迹、求学、创业、以及对事物的看法等都会对周围的人们,尤其是处于接受教育阶段,还没有自己定性的思维的少年有很大的影响。
    反面的更是容易成立,一个坏的思想也会影响更多周围的孩子。农村老人都说,“好的学不到,坏的不用学”
      6 父母的婚姻关系
    这一点或许有些人不会在意,也没怎么去发现到底是如何。
A和B是一位农村家庭的孩子,A是长女,B是长子。在他们姐弟都还未上初中时,父母关系发生很大的变化,接近离婚,根本无暇顾及姐弟的上学或者心理上的感受。事情恶化,父母离婚。更没人管了。 A、B都为接受九年义务,可是都在外打工去了。姐姐到浙江已经打了3年。弟弟未满十八岁,但是也开始打工生涯了。
   他们想哭。他们更想上学!
   但是他们就连家的感觉都觉得已经没有了。就连简单的九年义务也不能满足。少吗,这样的现象在一些农村频频出现。尤其是外出务工多的农村更为突出。
     7 其它
     家庭的收入,一个家庭,在农村,收入不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尤其是偏远的地方。一个孩子的教育成本很高的。就最近两年,虽然九年义务教育省去一部分钱,但是就单单在学校的其他开销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一个高中生就不容易了。高中教育,相关助学的制度不是很多,而且面对很多“读书无用论”,父母和学生本省也会动摇原来支持的心啊。高中上一个好点的,一年约9000元(这基本上是学生最节省、且不谈恋爱、不抽烟,喝酒),不上一个好点的,基本上考不起大学。就觉得还不如不读。可是上个好点的,考上大学的农村孩子更得面对那个每年上万的钱,要知道这可能是一些家庭的全年收入的几倍啊。或者数值上就相当于所收获的玉米的斤数的数量。十分不容易。我算过,农村玉米一元一斤计算(有时候还不到呢,市场价格规律农民不敢关心)。一大学生一年大约花的钱(基本的钱,二本每年学费5000元,生活费最低算300元一月,一年3000元。来回家的车费,电话费等。不包含买电脑、谈对象等不属于农村贫困孩子考虑的费用)大约一年一万最少。就是说至少一年一万斤玉米种子,亩产量就按800公斤吧。大家都会算这个题目。不过不能这样简单计算,农业上的生产成本还包含太多,有时候自然不得不考虑,尤其是气象等。虽然有助学金,有奖学金。但是有时候杯水车薪,而且我考上大学,别的高中同学得到地方补助,我们还不知道有没有这一说呢。我去过很多农村,发现,越是偏远的。这方面信息越少,为什么呢?
   还有更为不好的是,本来家庭收入不高,但是一家同时有几个孩子一起上学。让谁去接受更高的教育呢。都是自己的亲身骨肉,谁会愿意厚此薄彼。但是实际的环境,谁愿意解释呢。一般这样的情况。一种是,家里孩子们相互体谅,大的让小的,或者大家自行商量,谁觉得自己十分爱读书就接着走下去。其实不然,其中有的是真的十分想的却让给自己姐妹、兄弟了,他们没有太多的见识,没见过大世面,也就是由此,由于未被社会那种冷漠侵蚀,他们很单纯,觉得自己的亲人,能上学就行,哪怕自己委屈。显得不是很严重的事。
   另一种是,可能家庭会受到一点封建的思想影响,男生接受教育的机会比女生的多。会选择在男孩的身上投入更多教育的资金成本。于是,家庭的子女多少。也就是计划生育对农村孩子教育都有一定的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家庭里家族议事或者在村里的影响等都会影响着孩子的教育。在山区体现较为明显。
二 社会
社会是一个大环境 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属性的一个个体 但是我们之间有多关系
      1 当地的教育之风气
     当地教育文化应该对当地的孩子有一定影响,但是,我自己对教育文化本身的含义也不是很熟悉。
     我在假期调研时,在一个山区的乡镇。见到很多宣传标语,如“读完初中,就可以去打工”等。也就是从一个角度认为,读完初中,接受九年义务。那么你要去打工就去吧。当然,这是却也是结合当地实际的考虑。只是我过于有点忧虑,宣传的有些大啊,这不明显的说,同学们读完初中就可以打工去了。
   人们对教育的看待和接受是一种社会的广泛反应。我觉得它的影响很大,不能忽视。
       2 人们对金钱和对教育的认识
    在我到过的很多村。因为每年外出打工的基本上年底会回家。而且也在这个时候。是那些处于九年义务教育边缘或者是才进入高中的青年接触外面肤浅文化的一个短暂时期,其实就是这个时期影响也不小,只是有的负面比较多。

3  对待教育的看法
4 外界力量的参与程度
5 周围的学校学生之间的影响
6 其它 相关制度等
三 学校
学校是一个比较神圣的地方 也是比较纯洁的地方  在这里才是孩子们离开家后接触社会的一个小小的步骤但十分重要 也是认识自己 不断反思 学习知识的场所
1 学校的建设环境
2 老师的构成状况
3 师生的关系
4 老师教学的投入情况
4 政策的制度支持
5 地方给予的重视
6 其它力量
四 孩子自身
一句话 教师是引导着  师傅引进门 修学靠个人  有了很多条件后接受教育的一些情况还是由这个群体的自身完成 这个群体就是山区接受教育的孩子们
1 自己对自身坏境的认识
2 树立一种较良好的观念 学会独立自主
3 有进取 求学之心
4 端正学习的态度
五 其他方面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甚至是小到一个县城,孩子的教育体现出这个社会的整体。但又不是单指社会的一部分。
   外界投资
   一些热心人士的参与
   大学生等团体的参与
   地方工作人员的观念
   当放党政领导的决策
   地方鼓励求学 治学的态

写在后面:

我们都知道或可能说过,能否因为一个人爱上一个城市,或者是恨一个人而离开这个城市呢。

    然而我们可能很少听见,因为一个人而爱上这个农村。或者因为一个人投入山区。为什么呐?

    但是相反,也会很少听见恨一个人而恨一个农村的吧。于是,农村还有希望的。嘿嘿嘿,所以我一直比较对自己的想法有信心,对农村孩子都有信心。

    然而,对于农村,无论是教育,还是农村农业等其它方面的发展,总是有一群人默默为它付出。他们确实是人,但不是专家。比如徐本禹等人,实际去做了很多很多。

    所以,还有希望,这个社会其实还好。因为总有一些人愿意被误认为“多事”,是的,他们多事。但人家做了,多点好事,你做不了可以不去做。希望也不用给与掌声,但应该给与理解而不是责问太多。

   公益不好做。

    然而山区需要一些公益的力量,山区教育也需要,而且应该是长期的。不是去那小闹一下的那种。

 

附:支教支农成一个热点。

   技能的学习只要自己想,什么时候都可以,但是当一个人的心理有问题时,不但技能的学习有问题,而且培养的是社会的问题。在我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当地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心理的沟通,语文课上安排的日记本来是想了解和锻炼他们的写作水平,但是交上来和才发现他们写的全是心理问题,我们心慌了,我们的语文老师绝大部分时间就在解决这些日记,因为我们解决不仅仅是一篇日记,而有可能关系人的一生的事情。

   但很实际的说,我实在无法苟同同行某些同学的观点,每当他们对着孩子们描绘着大千世界的时候,似乎总要用钱去衡量,阐述着本科生研究生或者各种层次的人所能获得的收入,以及有什么好玩的。我有一点痛心,理由如下:一、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考上大学,而没考上大学绝不代表着人生将从此黯淡下去,他依然可以追求自己的理想,追求自己人生的闪光;二、绝对不是取得多少收入就能代表着人生的辉煌,一个人的成功是以他为这个社会所做的贡献来衡量的,而一个人能否实现自己的理想应该是深埋在他们心底深处最原始的幸福。好像我们的同学都把这些标准迅速的现实开来,用某些形式物质化了孩子们纯真的理想。

  其实,不只是大学生可能带来这些影响。还有很多人呢!有时候社会人士,有的不一定是否愿意关注或者帮助农村教育,这个我们都不应该去追问,我不赞成,指责一个富豪为什么不捐钱那种态度。但是呢,有时候有的人真的伤者一些农村孩子的心,他们这个过程是帮助,但是不了解孩子们想要的是什么,更加不回去听他们的经历,就不知道怎么把这些孩子当朋友了。

  

   我想谈谈农村教育,但是不敢畅谈。我毕竟收集几年的材料仍不足论证我的某些观点,因为没有背景。嘿嘿。

   可以给出任何评论和各种交流。但是,如果觉得我的观点不对,那你先错了,一,你没有实际了解,发言我不想听。二。我根本没观点。我有不起观点。

 

 

 

 

                                             苏登亮

                                       写着写着就到4月29

 

 

 

 

苏登亮简介:贵州黔西南人,幸运地高出两分考上现在的大学,学种子科学。大学期间得到很多好心人帮助,于是发起反哺家乡活动坚持四年。去年10月接触马拉松,已完成四个42.195公里比赛。算是跑马的一员。2011有幸被推选为天津市大学生感动校园提名人。大学期间周末不兼职,去农村,学习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假期挣点钱,带着一些不认识的个高校大学生去贵州山区徒步调研。现在处于已将毕业,或者待失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