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产厂家和质量安全监督部门负责有问题商品的检测费用


产品安全、特别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不少市民疑惑:商品在生产及出厂、进入市场之前都要经过一道道检测关,为何还会出现如此多的质量问题呢?遇到有问题的产品,有消费者想将样品送至相关部门检测,但面对高额检测费,不少市民选择放弃。农业质检中心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检测收费是经过物价部门严格审核的,消费者心中的高额检测费对于检测部门来说,有时甚至连成本都无法满足。据介绍,成本中最主要的就是化学试剂的使用和检测仪器的损耗,“有的项目光试剂就得一百元,仪器也都非常贵,每次检测都是在减损使用寿命。

根据记者了解到的信息,虽然权威检测部门收取的检测费用直接上缴财政,但这些“成绩”却与下拨经费息息相关。面对执法部门下达的抽检任务,他们也会对所需费用进行核算并上报。一内部人士表示,在这种制度下,即便是消费者愿意出这笔费用,也并不是立即就能进行检测的。“日常检测工作都是为了大批量产品的安全,执法部门下达的任务必须要保证,相比之下,个人委托检验只能放在次要位置。”该内部人士说。

高额检测费用到底从何而来呢?记者了解到,每一项检测指标,在检测部门上报物价部门之前,都会有一个基本的核算,核算成本包括材料费、水、电、燃料费、检验用房维修费、仪器设备折旧费、仪器设备维修费以及管理费。而标准最终是否获批,省物价部门工作人员称,他们还会邀请有资质、有影响力的检测单位一块儿进行成本测算,取一个平均值作为政府指导价。

对于这样的解释,不少市民明显不能接受,“他们(权威检测机构)大多是全额拨款单位,但水电以及仪器设备折旧费用也算在检测成本之中,是不是有点说不过去呢?”较真的刘先生曾经因为几百元的检测费用放弃了维权。他告诉记者,花79元买来了一件纯棉衣服,要花几百元额外加上几个工作日的等待,“还不如直接跟商家私下协商算了。”

       我提议在消费者对市场上的商品,尤其是食品送至相关部门检测的话,不能收取那么高的费用。而且如果商品经检测后真的是有问题不合格的话,那么这笔检测费应该是该商品的生产单位和负责该商品质量和安全检测的单位共同承担,消费者还可以索赔。如果商品检测后没有问题的话,可以由送检人适当承担检测的成本费用。只有这样才能震慑生产厂家和负责安检的质量监督部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我来写这篇文章的主要想法和意义就是希望我们每个消费者都能够低成本的来参与商品的质量和安全监督,让生产厂家和负责商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的部门受到我们消费者的监督,受到市场的监督,从而保障商品的质量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