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缘乡韵之六:我与作文


  进入小学四年级,我对各功课都感到很新鲜,尤其是对作文情有独钟。由于我有了读“子曰诗云”和    听、读<<三国>>、<<聊斋>>等小说以及看戏的功底,后来又从姨表哥处借来<<鲁迅文选>>和<<作文指导>>,潜心坟读,反复练习,逐步找到写文章的门路,有时在文中引几句先贤“名言”,来几句“程门立雪”、“乐不思蜀”之类,使得老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不知我到底“吃几碗干饭”。有位走街串巷的卖书先生,一次来我们学校卖书和文具,无意间在墙报上看到我的作文,开头一句“自周秦以来……”,便感叹道:“这小孩口气好大呀!”于是我便逐渐在作文上崭露头角,小有名气。

  在初小四年级读了半年,便考进离我村四、五里路的张湾完小五年级,半年之后,又转学到离家十多里路的丁庙完小六年级。转学的原因,一是听说这里师资力量较强,校长许金民,教导主任徐祥甫等,都是我县教育界的权威人士;二是父辈世交董肃堂先生和我姨表哥周遂元都在这里,可以有个照应。

  肃堂先生当时在初小任教,我没有直接听过他的课,只记得他经常坐在办公室前读报,有一次他把我叫到跟前,指着手中的报纸对我说:“人民日报的社论写得真好,高屋建瓴,势如破竹,读了令人振奋,受到鼓舞。”他接着说:“文章贵在气势,特别是政论文,要有先声夺人之概。”他问我读过吕祖谦的<<东莱博议>>吗?我说“没有”。于是他便朗声背诵了首篇<<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段:“钓者负鱼,鱼何负于钓?猎者负兽,兽何负于猎?庄公负叔段,叔段何负于庄公……”他意犹未尽地说:“朱字绿赞扬此文‘有山迥海立之势’,此话不假。”后来他送我一套<<东莱博议>>,我一直珍藏至今。

  语文老师王一飞,山东城武县人,个头不高,属矮胖型,讲起课来地方口音很重。他批改作文有个特点,喜欢在他认为精彩的语句或段落旁圈圈点点,对他最感兴趣的文章,还要在课堂上当众朗读,读起来抑扬顿挫,极富感染力。每当我的文章有幸被选中朗读时,我激动的心情便久久不能平静,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我对作文的兴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