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达斯走了,转型升级来了


                                  阿迪达斯走了,转型升级来了

                                          文/袁成达教授

  据中国经济网报道:阿迪达斯将在今年10月31日关闭其位于苏州园区的在华唯一全资工厂。而之后又传出的阿迪达斯将与国内300家代工厂终止合作,则意味着外资品牌在迅速抛弃中国国内代工厂,新一轮的工厂候鸟式迁徙大潮正在上演。而在这一次迁徙大潮里,中国将逐渐被东南亚、印度、非洲等低成本地区所取代,失去大量加工出口机会。

  由于中国政府制定的工资标准逐渐变得过高,阿迪达斯公司希望部分地撤出中国,转移至劳动力更便宜的地区。阿迪达斯撤离中国的理由很直白,但是,它正好说明了我国多年来吸收外资企业所存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软肋。我们曾经存在的大量廉价劳动力成为外资企业在中国赚取高利润的一个重要来源。为了吸引外资,一些地方政府还将政策倾斜于外资企业,赋予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这种发展路径甚至被一些学者总结为“中国模式”,视为中国的一大发展成就而加以褒扬。

  这种以牺牲劳动者基本权益,甚至以制造市场不公平格局换来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高潮,注定是不可持续的。这几年,我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尽管十分艰难,但改革既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抉择。一方面,随着人口红利、外贸红利、土地红利等条件的不复存在,另一方面,我国的国有企业需要做大做强,国有资产需要保值增值,民营资本也需要发展壮大,这一切都决定了必须建立起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外资企业已经不可能再享受到“超国民待遇”。市场的这种变化决定了天生趋利性的跨国公司将重新考虑他们在全球的布局。

  阿迪达斯的经营决策,在专家看来恰恰体现了中国经济特别是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表示,沿海很多做代工的中小企业技术水平很落后,过度依赖于廉价劳动力,不愿意在技术提升方面进行投入。可是现在廉价劳动力在中国找不到了,这类企业该淘汰就要淘汰。

  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经济奇迹的珠三角模式正面临挑战,劳动密集型、依赖外来订单的企业必须转型,企业一定要掌握自主品牌、营销渠道和产品定价权。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和外部订单的代工厂,若不能转型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则必然惨遭淘汰。这是经济转型必然要经历的阵痛。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环境破坏严重、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也十分明显。从需求结构看,主要是内需与外需失衡、投资与消费失衡。从产业结构看,主要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从城乡和区域结构看,主要是城镇化发展滞后、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和区域之间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从要素投入结构看,主要是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在世界经济复苏趋缓、欧债危机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放慢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转型”面临诸多棘手的问题。

  东莞卓为集团总经理李文凯如是说“公司的经营结构以前是橄榄球型,中间的加工制造比较大,两端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和品牌比较小,没有主动性,现在要调整为哑铃型。制造只保留最核心的工序,其他的外包出去”。“很多企业在实施转型升级,但这条路不好走。公司很早就认识到研发的重要性,渠道、品牌也很难做,一个品牌做起来,同时会有10-20个倒下去。这对企业耗资很大,没有造血能力根本不敢去碰。”

  企业转型升级真的那么恐怖吗?

  其实转型并不是要企业改弦易张,也不是要企业砸烂自己的坛坛罐罐,另起炉灶,而是要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练好内功,真正在自身软实力建设上下功夫,比如:管理方式转型,思想方式转型、自主品牌研发等等。说到底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持续不断地的创新能力,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源于强大的变革能力,强大的变革能力基于强势的企业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运行、发展的动力源。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从企也内部去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呢?

  一是企业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认知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重视和关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二是要集中公司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

  三是加强技术创新。这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四是在企业管理方面,要尽快引入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提供制度保证;

  五是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有了全体员工共同认同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无形中就形成了对员工的激励,使他们为此而奋斗,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经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渴望富强的中国甩开膀子大力发展经济,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发展不是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饮鸩止渴式的攫取,那样的发展方式,宁可不要。

  阿迪达斯走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来了,我们既要抓住机会,又要抓紧实施,更要有壮士断腕的精神,创出一条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