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玄之又玄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奠定中华文化的基石。汉字是现今唯一能表意的象形文字。现在方方正正的字形,是由远古时期的甲骨文演变而来的。绝大多数字体,只是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简单笔划的组合,与英文字母的书写没什么两样。但是,透过各式各样排列组合的笔划,一个个鲜活的符号就会崩跳而出,那横竖撇捺点不再是机械的拼接,而是具有各种运动意识形态、能够传递能量和信息的有机组织,是一幅幅充满神奇色彩的图画。一点一横、一撇一捺的“文”字,犹如两腿支撑的平板上摆放着一个小圆点,整个构架稳稳当当,端庄耸立,这就是“文”字的全部真实含义,是汉字特有的魅力所在。而“正”字是那么的毕“工”毕敬,可以想像,工作的正确与否是要经过横的竖的、水平的垂直的观测检验的。可当你真得花大力气去弄懂字义时,它偏偏会对你故弄玄虚,“曰”与“日”,只不过是矮与高、胖与瘦的感觉,可你说还没说明白,而日子照旧稀里糊涂地过。说大可大,说小可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太”字,真让人摸不着头脑。这就是中国文字,玄之又玄。

  说起“玄”字,那可真玄。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总是由繁琐向简单转化。可谁会相信,“玄”字恰好相反,甲骨文的“玄”其形态象阿拉伯数字“8”,圆滑流畅。经过篆、隶、楷字形变体,才有现代的宋体“玄”字。

  不是偶然的机会,是不可能发现古代“玄”字所深藏的奥秘的。利用《周髀算经》对“日中立竿测影”所记载的数据,转换成八尺表杆在春分和秋分的正午时刻指向太阳的日影长度数据,然后绘制出二十四个节气日晷雷达坐标图,意外发现其日影轨迹居然是“8”字形,如图所示。


    二十四个节气日晷雷达图

       表杆在春分和秋分的正午时刻指向太阳的日晷称之为赤道日晷。赤道日晷最大特点是春分和秋分的正午时刻,日影长度为零(无影),随着太阳的南北偏离,日影长度越来越长,到了南或北回归线的时候即处于冬至或夏至的正午时刻日影长度最长,尔后日影长度向相反的运动变化。赤道日晷测得的日影长度随节气变化的极坐标图形是一个“8”字形。原来“玄”字是我们祖先对赤道日晷日影轨迹的观察记录符号,这真是一个巨大的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