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孝文化是提升国民道德 创建社会和谐的基础工程


中华孝文化是提升国民道德 创建社会和谐的基础工程

中华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生存文明的巨大贡献,是实现人类世界和谐相处的唯一文化基础(世界各国各色人种,不管是黄种人、白种人、黑人都是父母生的,世界各民族都有家族姓氏的延续和家族传统的继承,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感恩情结的自然因素)。孝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元朝编纂的《二十四孝故事》到清朝编纂的《百孝图说》,从上古时的大舜到宋朝的黄庭坚,从我国史记载汉朝的以孝治天下到今天的以德治国,孝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都留下了深深的轨迹。孝在中华大地的起源,发展,延续的轨迹,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凝聚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人类文明成果——中华孝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是时代和当今社会现实的需要,是提升中华民族全民道德素质的需要。一段历史时期内,孝道成了反封建的靶子,就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不能说不能讲,影响了两代人对孝的认识和理解。全盘否定传统孝文化,给我们社会民族带来了诸多的缺失,从平民到官员都有人突破了做人最底道德底线。近几年青少年中的弑亲案、自杀自残案以及青少年暴力犯罪案,个别官员贪腐案,所揭示的不是我们的法制不健全,不是我们的社会混乱,而是我们的道德教育有缺陷。近几年孝文化在全国各地的不断兴起,以孝治村、以孝治企、以孝治校的实践,三届中华孝文化论坛的举办众多社会学家、孝文化学者、专家对孝文化在构建社会和谐中作用的研讨,各地孝行模范的评选,孝文化协会,孝文化研究会的成立以及孝文化为主题的节庆活动,都使孝的主题更加活跃,让人们对孝文化在家庭、在社会和谐创建中的作用认识更加充分全面。除了对古代孝的个别行为(古代愚孝)有不同理解外,对“孝为百善之首”,“人生百行孝为先”的古语,社会大众给与了共同认可。     

翻阅历史典籍,中国文人、特别是做官从政者的必读之书《资治通鉴》中, 隋朝纳言苏威曾经向隋文帝杨坚说:“我的父亲经常告诫我说:‘只要诵读《孝经》一书,足够立身治国,那里用读很多的书呢!’隋文帝深表赞同。自汉朝开始有一百多位不同朝代的大臣、皇帝给《孝经》做注释,在浩如烟海的古书中,唯有《孝经》得此殊荣,可见《孝经》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中的作用。通过本人诵读《孝经》结合历史知识的理解,认为古代统治者之所以推崇遵从孝经,不只是统治者自身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如果说一本《论语》可以治天下的话,我认为一部《孝经》可以安天下,这也是自汉朝开始《孝经》成为上至帝王将向下至庶民百姓必读必尊之经典的理由。

孝是中华民族自身生存发展的规律的总结,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区别动物的显著标志;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需要,因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分为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生产资料的再生产,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是一个出生、成长、,繁殖、死亡循环往复的过程,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从氏族社会到现在都是以家庭为单元完成的,是由一定家庭社会关系来调整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此意即为社会关系源于人,因为有了人类,人与人之间便产生了各种复杂的关系。家庭是社会的细泡,一个村庄、社区是有一个个家庭组成的,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必须从建设和谐家庭开始。和谐家庭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夫妻和睦、长幼有序、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在这四个条件中夫妻关系是因结婚产生的法律关系,其他三个是因出生而自然产生的可称之为血缘社会关系。后三个关系都与孝有关,长幼有序,老有所养是孝悌的本质意义;幼有所教只一个“教”字是有孝和文组成,儿童的教育就是教孝,也就是先教做人的的道理 。有才无德,坑害人民,《资治通鉴》开篇,周威烈王记:“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这里说的是:智瑶有五点才能比别人强,不如别人的有一点,一是胡子很长很雄伟;二是骑马射箭矫健有力;三是才艺双全;四是能文善辩;五是坚毅果断;不如他人的一点,就是很不仁道。这里的仁含有孝悌忠信之内涵,现在的说法就是无德,如果他以五才优势凌驾别人之上,又推行不仁不义之道,若立他作接班人,智氏宗族必然灭亡。结果后来智瑶被杀,智氏宗族被灭。这是我国第一个选拔人才重才不重德,造成恶果的历史事实。自此后历朝历代选官任官,都把德的表现放在第一位,现在我们官员考核内容德能勤绩,德仍然是第一位。

家庭社会关系是整个社会关系的基础,中华民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中华民族从几千年生存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了社会动乱的根源有这么三点:一是威胁君主(可理解为没有服从意识)二是非议圣人(可理解为没有廉耻观念)三是不孝(可理解为没有责任感).在这三项中最基础的就是不孝。难怪我国法制史上有:“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我国历朝历代的法律、村规民约、族规家法都将不孝立为重罪和最严重处罚对象,并且是十恶不赦之罪之一。在法律上对不孝如此严厉的处罚与对孝子的正面褒奖相呼应,选拔官吏从举孝廉开始,到将孝友列入正史记载,可以说将孝的作用利用到了极致。一个不孝的人,不可能爱国家爱社会爱他人,不忠不孝罪大恶极。

道德教育很抽象,很难制定一个统一考核标准,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大多看他的言行表现出来。言行具有表面性,因此就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之感慨,这个“人心”就是真实的道德素养。不孝之子不可交,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是人生阅历之经验总结,是人之交往(建立社会关系)的基础条件,德的表现在言行,言行的主导在思想和心灵,思想和心灵在培养和教育,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弘扬社会主旋律就会有大的影响,以孝治村、以孝治企、以孝治校以实践充分证明弘扬孝文化的作用是巨大的。

孝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上古到秦朝是孝;从汉朝到元朝是孝道;从明朝开始独立为孝文化。元朝郭居敬辑录的二十四孝故事是孝道转化为孝文化的基点,在文盲众多的社会,口传相对于文字的传播来说,受众多和传播速度快,中华孝文化的经典——《孝经》,就是孔子阐述孝道的理论的总结。<孝经>提出“孝治天下的伦理宗旨”,认为:正家之道始于夫妻,夫妻之数始于—终,由孝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特色的孝文化。

和谐的社会关系来自于单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作为,思想支配行动,道德界定思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有一种信仰,但可以教育国民、族人有共同的道德,延续整个民族的道德精神。富而不教人变畜,古人云:“猩猩能语走兽也,鹦鹉能言飞禽也,人无礼禽兽不如”这里的礼就含有道德内涵。我们道德教育的缺失,主要是道德基础的缺失,这基础就是孝。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有生也”。

近年来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改变、生活方式的变化、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和世界多元文化的影响,社会缺少主流文化的引导,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得不到应有的继承与发展,特别是孝亲敬老这一传统美德面临严峻挑战。百德孝为本,无论怎样评价,我国传统的孝文化,都不可否认它更多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其养老敬老的基本社会道德,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从社会动乱的根源就可印证。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来审视孝文化,为其注入时代内涵,培育现代孝的新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弘扬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核,实现创造性转化,是至为重要的。在老龄社会条件下,缓解家庭矛盾、官民矛盾、社会矛盾,孝文化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粘合剂。我们借鉴历史上 “以孝治国”、“以孝治天下”的理论,来研究探索以孝治村、以孝治企、以孝治市,对于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谐,发挥孝文化在构建社会和谐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只有把弘扬孝文化作为提高国民道德素质,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教育我们的每一个家庭成员,做有孝心的人;教育我们的国民孝为先,我们就会形成和谐的社会风气,大大提高全民道德素养。自两千多年前汉朝提出以孝治天下并把举孝廉作为选拔地方官吏的唯一依据,孝就成为我们中华民族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的根源。在一个群体中,在亲友交往中,在社会交往中; 孝敬父母的子女、媳妇,最能得到亲朋、同事、领导的尊重。
   
从孝文化角度讲,孝敬父母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意义重大。因为孝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和谐稳定的基础。一个个和谐的家庭才能共同编织成一 个和谐的村庄、社区;一个个和谐的村庄、社区才能编织成一个和谐的乡镇、城市;一个个和谐的乡镇 城市才能构建起一个和谐的社会。共享经济繁荣、社会清明、人心安定,人民和睦相处,生活安康的人类盛世,只要我们人人力行  孝行天下的诺言,就一定能实现家和万事兴;村和万事兴;社和万事兴,民和民族兴。(作者:青州孝文化研究会会长  曹元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