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领导力提升!


 经济全球化与领导力提升!

文/交广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首席专家谭小芳
 
 
 
 
 
前言:
 
 
在全球化和“十倍速”变革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每个组织和个人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领导力是21世纪管理者最重要的管理素养之一,已经成为提升组织效率、推动企业变革创新、规范管理、快速发展的核心力量。
 
然而七成中国企业领导力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在企业中经常出现领导者的领导力欠缺,常常“士兵当做排长用,排长当做连长用,连长当做团长用”,导致人岗错配、管理问题层出不穷,战略执行难以到位,这将成为目前企业发展的制肘。因此,领导者如何激励组织创造高绩效?如何通过有效沟通调度各种资源,实现企业目标?如何提高全局控制能力,引领企业正确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企业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重中之重。
 
所谓全球领导力,简言之,就是在全球范围内组建全球团队而取得企业成功的领导能力。在全球扁平化的趋势下,只有时刻着眼于全球市场、将打造全球领导力当成追求目标,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领导素质,才能在处处都是全球市场的现实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企业家所面对的全球化市场,其变化速度越来越快、涉及面越来越宽,复杂程度越来越深,领导者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形成快速消化、快速反馈、快速决断的能力。否则,稍有不慎,则很可能酿成大错。
 
与此同时,著名领导力训练专家谭小芳老师(官网www.tanxiaofang.com)了解到,全球领导力在全球范围的企业中间都是非常缺乏的。根据一项全球领导力调查,有47%的被调查公司认为他们缺乏领导型人才,而有60%的被调研公司认为,就算有人培养,也不知如何去培养。可见,在当今全球竞争日益加剧的时代里,组织领导力缺乏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问题。
 
在我的全球领导力课堂上一直都在讲——中国企业走向海外,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你的最大挑战一定是围绕着全球领导力进行的。但依据美国创意领导力中心针对相同专业背景(工程、财务与管理等)高层经理人的调研发现,所有在职CEO中依靠领导力的占75%,而离职的CEO中,拥有领导力的不到25%。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培训都以专业知识和管理技巧为主,影响力最大、最为重要的领导力培训却十分匮乏。作为未来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中国亟需一批拥有全球领导力知识和视野的高素质领导者。
 
话说,明成祖是中国第一位全球化的领导人。他在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87年前,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海外贸易,范围从东南亚到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距今500多年前,郑和组织了一支由上百艘船、27,800余人(哥伦布的船队只有3艘帆船,水手约88人)组成的船队,辅佐明成祖进行海外贸易。不仅如此,他还推行和平外交:调解矛盾,平息冲突,消除隔阂,传播中华文明。
 
今天,中国的全球经理人带着笔记本电脑,说着英语,经历了种种的领导力培训,但他们需要面对同明成祖、郑和一样的挑战:雄心壮志,离乡背井,适应各种不确定的环境,还要激励、领导一群充满忧虑的团队积极面对变化,赢得国际同事和客户的信任,最终为企业创造利润。中国企业领导者究竟如何应对挑战?
 
全球领导力——这是个真正全球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同样也必须是全球性的。下面,谭老师就与您分享一些跨国企业的案例——例如,壳牌公司的招聘过程一直是本着"发现未来的老板"的态度进行的。壳牌希望招到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力,将来能管理公司,带领壳牌走向更大的辉煌。那么什么样的人会具有组织领导力呢?壳牌认为需要有三方面的能力:较强的分析和思维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成就欲以及成就能力。只有具备以上三方面能力的人才是壳牌青睐的人才。
 
英特尔将领导者的培训重点集中在全球化上,要求每一位领导人必须能够领导分布在全球各地的业务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为了培养精英型领导,英特尔先找到并确定一些关键的位置,这些岗位上的人员是要重点培养的人员。然后去发现合格的接班人,寻找有潜力能胜任这些岗位的人,为这些候选人提供一系列的领导力培训课程。
 
谭小芳老师了解到,这些课程包括:如何成为全球性的领导者;如何管理全球性的组织;怎样成为一个战略性的合作伙伴等等。同时,公司会为这些候选人指定一名资深的管理者,对候选人进行实践性培养,帮助候选人分析管理案例,探究怎样解决问题。这些候选人的领导技能在实践性的培养中得到了锻练。
 
反观国内,我想,对于中国企业家来说,全球领导力不仅是个理论概念,而是现实的迫切要求。一个本土企业,尽管业务都在中国大陆,但像通货膨胀、人民币汇率、货币战争这些宏观问题,却会影响到每一个企业短期的财务状况,乃至整个盈利模式以及持续的竞争力。他国某个市场、某个产业、某个领域的变化,也会通过影响本土企业的上下游客户,最终影响到本土企业。那么,我们的企业家,不学习全球领导力行吗?我看不行。很多事情在中国没什么事,在海外却成了重大触雷事件。所以,中国企业家不但要有全球领导力,还得持续学习。
 
但目前中国的教育环境却很难匹配。长期研究中国企业家领导力的著名领导力训练专家谭小芳老师就曾在回答记者关于全球领导力的采访中指出:“中国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并不逊色于其他国家及地区跨国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只是他们中的很多人缺乏身为企业领导者的专业能力,随着中国经济异常快速的增长,原本落后的教育体系,已经使得中国企业面临严重的领导人才短缺。”
 
具体而言,本应承担中国企业家领导力培育重任的中国商学院,却正慢慢沦为“俱乐部”式的教育。许多企业家在选择EMBA项目时,并不是首先考虑哪个项目是最适合自己的,而往往是先看哪个项目牌子最响、学费最贵、最能让自己有面子,或者看哪个项目最火、人最多、最有利于自己打开“关系”。
 
我有两个字去形容这种现象:可悲。搞关系这一套“中国特色”的东西,是这些企业家在攻读EMBA之前就一直在做的,也很在行,而攻读EMBA最大的一个目的,恰恰是通过学习新的、规范的、全球化的方法去逐步替换旧的、反商业规则的、作茧自缚的方法,从而得到新的升华,这种南辕北辙的做法实在令人心痛。
 
我所知道的关于这种领导力的最著名的说法之一记载在《大学》之中。几乎所有的中国人,连同许多中国之外的人,都知道这一段。对这些来自儒家传统的话语进行深思,并把其铭刻在心,这种需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紧迫。就我所知,没有其他的定义,能够超越它对于塑造一个再生型全球社会的领导力使命的定义: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患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在儒家的领导力传统中,修身与我们生活在其中的所有领域互相联结。在这个意义上,与我们的社会和生态现实达成一种新的平衡,来自于让我们变得更有人性,这是对所有人的要求,与正式职位无关。我相信现在需要的解决方案中不仅有技术创新,还有文化创新。如果真的壮志满怀,那么前方的道路不仅要是应对危机之路,还要是奇迹之路。谭小芳老师认为,大多数生态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倡导者也忽略了这一点,但是在儒家大师张载(1020—1077)的名作《西铭》中却有生动的描述: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是我的父亲,地是我的母亲。我是个小小的生灵,在他们中间亲密相处。因此,充满宇宙之间的,我看做我的身体;指引宇宙运行的,我看做我的本性。人民是我的兄弟姐妹,万物是我的同伴。)
 
读至此段,思绪中浮现的是世界上的土著居民的智慧传统,几个世纪来他们一直在责备西方的现代文明,认为它必须回归正途,必须把我们看做是大千世界之中而非之外的一部分。尽管这些原生态的传统也非常重要,但是它们不太可能敲响四处传播的警钟,因为它们已经随着工业扩张和土著居民被征服而很不幸地被边缘化了。
 
但是,中国和印度已经在塑造21世纪,而且很可能在未来数十年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如果在这么做的同时,它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智慧传统,而且将其与来自西方的智慧融合,那将会发生什么?我想,那将不只是“在世界中的领导力”(leadershipintheworld)而已,而将成为真正的“为世界的领导力”(leadershipforthe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