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传奇!对于这个时代所诞生的伟大文学先锋王小波,我们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于王小波,赞赏者或许很多,出名以后,附庸风雅者尤多,但知音稀少。王小波仍然是孤独的。
B
——作为伟大的语言革命者而存在……
“好的文字有着水晶般的光辉,仿佛来自星星。”——王小波
1
五四一代白话文运动是一场不可逆的文化运动,其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远远超越一场又一场的政治革命。这一场运动,决定了中国人的语言命运,从那以后,作为一个庞大数量的群体的我们,永久性的抛弃了古代汉语,绝不可能再进行一个逆向选择,就像是返祖现象,只能出现于少数个体,却不能出现在大多数人的身上。
当初,很多很多人是反对白话文运动的。无论作为一种工具语言,还是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古代汉语有着数千年的应用历史,实用且完备,优异而完美。语言本身,都堪称是一种杰作。
那是一场伟大的运动。那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我深深的理解那些反对白话文运动的人们。如果处于那个历史的转折点,从感情上,我也会坚决站在那些反对白话文的人间。这就像是法国人爱他们的法语。几乎难以想象,他们放弃法语,选择英语或者别的语言作为课堂语言,那将是一种多么痛苦的选择。
白话文运动之后,华语文学将面临长时期的衰落,这是必然的。我们必要经历一个对语言进行反复捶打和磨砺的过程。现代汉语作为一种诞生历史并不算长的语言,人们还只是在工具意义上使用着它。这一种语言,要进化与完善为真正的艺术语言,需要依靠一代代杰出而优秀的作家的努力探索。
读图时代、视频时代、消费时代、商业时代很快来临。一个文学上英雄辈出的时代,已经远去。一个文学成为很多人理想道路的时代,一个仰望星辰的时代,已经远去。
作为工具语言与艺术语言的英语,正在一个个地区蔓延生长,从雏形开始,遍地开花,直到进化为世界语言的摸样。
语言才是一个民族的根系,而我们的根系不是在地底伸展,而是在退缩和萎缩。
我们正在丧失这个进化与完善的机会。
没有英雄,我们将丧失这个进化与完善的机会。
2
汉语言文学的未来在哪?
中华文字,孕育数千年,能以一段时期的所谓白话文运动而被简单的否定?我一直认为汉语的未来不会是所谓的白话文或北京普通话。所谓的白话文或北京普通话,必须要进化。
在那些将汉语言文学作品作为政治宣传手段或教化手段的人那里,我看不到汉语言文学的未来!在那些将汉语言文学作品作为政治宣传手段或教化手段的人的后继者那里,我看不到汉语言文学的未来!
人们痴迷于所谓的经典,却不知作为所谓经典的那一代,往往不过是后来大成者的垫脚石,尤其是在中国,现代汉语诞生与使用的历史并不算长,茅盾、巴金等等等等,自白话文运动以来,百分之九十九的汉语言作家,一眼即见其拙劣。直到王小波、余华、王道乾、林少华等人的出现,完全看不到汉语言文学的方向与未来。
3
我一直相信,原著的文字永远会比译著更棒。我总是觉得真正好的文学作品,是无法翻译的,而且能认识到这一点的读者才是好的读者,能够写出这样的作品的作家才是好的作家。而且我常常怀疑译者的真诚与文字水平,因此很少去看译著。
但是后来,通过王小波的介绍,才开始发现,译著中也有很多好的文字。很多翻译家的劳动成果是值得珍惜的,他们甚至于像原著作者一样伟大,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有着同样伟大的文学精神!我记得自己看过上海文艺版王道乾先生所译的《情人》和另一本普鲁斯特的书,那是可以媲美于汉语言著作中有过的一切优异文字的文字。王道乾先生的文字水平之高令人讶异!仅仅只是文字功底高还不足以拿出如此令人迷恋陶醉赞叹不已的优美作品。
在一群蹩脚的英语迷中忽然出现了一个人,说出一口熟练流利地道的英语。让人感觉无比的清爽和舒畅!又羡慕又佩服!
像王道乾这样的翻译家,实在少之又少,可谓凤毛麟角,但却堪称伟大。如肖伊绯的《Balbec:流年中的秘密庄园》,即为向《追忆似水年华》的译作者的致敬之作,是对他们的译作的一种先锋实验性的重构,是对他们的贡献的一种引荐与推介。
往往译著本身并不直接贡献于汉语言文艺的未来,但从这些翻译家的贡献中,同样能够发现汉语言文学的伟大,看到汉语言文学的希望和未来。王小波以这些优秀的翻译家的现代汉语为模范,努力习取其精髓,其每一段文字,都反映了他致力于此的成果。王小波是谦虚的。
4
我是一个对于语言极其敏感的读者,仅仅凭借对于语言的感觉,我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区分出一个作家的优劣高下。
一个作家是否优秀,根本无需费劲的琢磨他写的是些什么,只需阅读其语言,好的语言,只需从中随意的挑拣一个段落,一阅即知。
语言是不需要我们去费劲的去琢磨的,对于语言的感觉,已经深入基因,本身源自于古代汉语文化语境的现代汉语,我们从我们的先辈那里,多少继承了些许属于先天因素的理解、运用和感知的能力。
评价王小波,必须要从其语言着手。王小波的小说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贡献之巨大,是不可估量的。其文艺价值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熟练而亲切的语言运用和他基于充分完美的创造和体现汉语言美的目的而采用的创作方式。这一种创作方式,只可能属于当代的一个能够熟练运用电脑进行写作的作者。
王小波先生语言的锋芒无可比拟,淋漓尽致、挥洒自如。其小说语言是纯粹的、干净的,就如一个美貌的美女,一个可爱的小孩。哪怕将语言内涵的思想洗涤干净,也还将剩下的一幅艺术作品,给人以视觉上的极致美感。
我从未见过其他人像他一样在小说这样一种文体中纯熟的运用着现代汉语,这样一种能力令人惊讶令人叹为观止不得不佩服膜拜。他的小说是对现代汉语的一种创造性的贡献,是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语言运用天赋和语言运用能力的颠覆性试验和终结性展示。就其全部已经完成和未完成的作品,可以盖棺论定的是,没有人能超越王小波,至少现在还没有出现。
王小波有着极佳的语言天赋,这一语言天赋与人类文学史上极少数天才诗人的语言天赋一样难得。
无论是语言上,还是形式上,王小波都是力求完美,追求着力所能及的极致。他的作品是他的大脑中无数个艺术生产过程所产出之无数个版本的竞争结果,犹如亿万争先恐后奋战上前,最终只能有一个胜出。每一个孕育的过程都是痛苦至极而无比兴奋的。那种创造的过程,比之电脑的复杂运算过程还要复杂万倍。那是电脑所无法进行的过程,也是电脑所无法完成的过程,更是电脑所无法体验的过程。电脑,无法体验语言的美感。这是一种与英语无关,与法语无关,与其他任何语言无关,只属于现代汉语的语言的美感。体验之初,必须要发现,要创造,还要完善,要完美。且这种美感完全与精心雕琢和修饰无关,是一种其创造完全来自于天赋能力,将生活体验的记忆和不断涌现的灵感转换为优美的语言的美感天赋。王小波的小说,就是最好的现代汉语诗歌,竭力追求语音的美感,以及创作过程中对于声音的感觉。
对什么世界性文学的概念,我没有什么兴趣,因为好的文学作品其实是难以翻译的,并不是每一个优秀作者,都有幸碰上王道乾一样优秀的译者。故事不会是文学的核心要素,能成为其核心要素的,只能是语言。真正的好作家未必会获得国际性的声名,许多国际性的文学奖项之所以被设立并授予那些垃圾文学,都不过说明它们是以文学为幌子来达到非文学目的的阴谋手段的一部分。据说王小波的小说也被翻译为英文,但我不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其实王小波的小说,不适合被翻译为任何其他语言。王小波的小说语言,就是一种诗歌语言,而诗歌因其语言而无法被恰到好处的被翻译为其他语言。阅读王小波的小说,感觉是非常之好,因为那种韵律之美,色彩之美,声调之美都是在他人的作品中难以读到的。基本意思固然能够被翻译为其他语言,那种语言的美感却根本没法翻译出来。
我自命为王小波门下走狗。我极其崇尚王小波,对王小波有着无比的敬爱与仰慕。我总是一厢情愿的赞赏着王小波,但我总是相信自己的文学审美能力与文学鉴赏能力。我从未吹捧过王小波,只是珍惜王小波。对于其他同样可贵的作家,也是如此。我从不吹捧。我只是珍惜。珍惜那些优秀的作者。珍惜真正优美的汉语言文学。是的,珍惜。珍惜王小波。或许,当年长的时候,你将不再能读懂王小波。所谓成熟,会让我们失去很多,其中尤其可贵的,就是理想主义,理想主义的情操,包括语言审美的理想主义。
5
他的文字,完全不同于那我实在无法体会到丝毫美感的北京普通话。于语言本身的美感而言,我非常之欣赏王小波的文字。通常读书,我总是能在随意的一个段落中就品味出作者的优劣,我的根据就是语言。我真诚的认为他的文字是好的,就这一点而言,真的很少人能够超越。
我从前只写诗歌的时候,对于小说和散文作者怀有偏见。从这一篇文章,我读到的收获是,写作者必须有着对文字的感觉,有了感觉以后,才能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每个写作者,无论他写的是诗歌,还是别类的文体,其实都是依靠其对语言的感觉来把握着写作的全过程。写作小说和散文的作者,其实也可以是诗人。阅读现代汉语中一些优秀作家的时候,如余华、王小波等等,就会发现,不论其写作的为何种文体,其语言本身所给予读者的,就是一种如诗的感觉。
在文学方面,哪怕对于文中语言的细微之处,事实上,我要是感觉不好,是不会说好的。写小说,语言最好的是王小波。写文章,语言最好的,也是王小波。就语言上来说,王小波是以写诗歌的方式来写小说,也是写诗歌的方式来写文章。单凭感觉去读,就能发现语言中的非同寻常之处。对语言的感觉,体现于两方面。一是语意方面,二是语音方面。诗歌在这两方面皆力求完美,但散文和小说也可以做到这一点,只是其所需要的语言功底、文化涵养和写作当初投入的精力,远远超越诗歌。诗歌的写作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深深的痴迷、陶醉、乐趣,但像写诗一样去写作散文和小说的作者,也可以体会到这样一种乐趣。这一种写作的乐趣,一方面来自于写作难度本身,一方面来自于写作过程中明显的进步。在王小波那里,语言的美感不能与其音质的美感相分离。王小波十分讲究音质的美感,所以王小波的文字兼具音质的美感与诗歌的韵律感,可谓尽其能及之力,达于极致。学习外语其实没有什么诀窍,只在于学习的对象是否是整体性的外语而非作为一个部分的外语,将一种语言的语音和书面语言割裂开来进行学习,是达不到学习目的的,这也正是中国人之所以大多数学不好外语的原因所在。王小波的小说,所使用的语言,正好是一种整体性的语言而非作为一个部分的语言。当代华语作家,极少具备这种对于文学语言的应有的自觉和睿智。从这一个意义上看来,王小波已不愧为当代最为聪颖的华语作家之一。王小波的每一本书,都是理想的现代汉语的语言教科书。
对于语言的精细的美感,不是所有的写作者都有那种自觉。属于诗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但从那一刻开始,人们也可以像写诗一样的写非诗歌形式的文本,甚至可以出现不同语言风格的这一类的诗作。这是难能可贵的,因为现代汉语的历史并不长,从前那些不懂得现代汉语也可以是完美的作家,并不是将现代汉语当做为艺术原料来使用的,只是当做为建造普通住房的水泥和砖头......
工匠有很多,但真正的匠师,却极少。
优异的翻译语言、诗歌语言、匠师语言的完美融合,对于现代汉语来说,就是一种革命性的语言,所带给人的是一种不亚于拯救现代汉语的震撼的力度。王小波率先举起了这一面语言革命的旗帜。